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造成釣魚島現狀的歷史原因

造成釣魚島現狀的歷史原因

中國關於釣魚島最早的記錄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山海經》。根據現存下來的《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列姑射,在海河洲中”。近現代學者比對分析,書中記載的所謂“列姑射”,其實就是現在的釣魚島。《山海經·海內北經》對釣魚島進行了詳盡描述:“姑射國在海中,屬燕,列姑射西南,山環之。”直至今日,我們對釣魚島進行全面考察時發現,此書中對釣魚島“列姑射西南,山環之”的描述,與現今並無偏差,釣魚島各島在海面上的形狀,確實以眾山環抱之勢存在。書中對釣魚島為什麽離中土較遠,又有環山懷抱也作出了解釋,據推測該地為大禹當年與神仙“論道”之地,當時島上可能有固定居民(尋仙者)生活。如果說《山海經》中記載的所謂“談仙論道”之說不可理解的話,那麽距今壹千八百年前的《三國誌》中,吳主孫權征服夷州之事確是正史。據該書中的吳書記載,孫權為了探索《山海經》所記載的仙人出沒之處,尋找當年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仙的蹤跡,曾派出大將“帶甲十萬”向東航行。這次遠征意義重大,壹是首次將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正式劃歸中國管轄,二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正式大規模出海宣誓主權,從此以後,東海、南海諸島(包括今日之平潭縣所在地海壇島[1])盡為中國所有。但是,本次遠征損失巨大,出征的十萬人回來後僅存數千人,壹直到隋唐時期,中國出海遠征暫告壹段落。隋煬帝時正式得名“高華嶼”。到了隋代,我國開始正式給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山海經》記載的各個島嶼正式更名或命名,當時,釣魚島得名為“高華嶼”。大業年間,隋煬帝派使臣朱寬召琉球國歸順,琉球不從,隋代羽騎尉朱寬“取其布甲而還”。煬帝大怒,於次年派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等水兵萬余人攻滅琉球,行軍途中便記載下經過釣魚島等島嶼。兩年之後,琉球戰敗,被俘有壹萬七千人,琉球從此以後開始臣服,直至甲午戰爭被日所滅。隋煬帝為紀念出征,將大軍所路過的島嶼更名為“高華嶼”。此時的這個“高華嶼”不僅包括釣魚島,而且還包含大軍途經路過的數個島嶼,可以說是“高華列島”。據後來南宋時代王象之編撰的《輿地紀勝》壹書記載,自唐代起,從泉州向東出海,“舟行三日”可到澎湖、臺灣以及現今釣魚島所在島嶼位置。可見,我國在唐代以後就將《山海經》所記載的“列姑射”島明文列入政府管轄之中。這與上述的筆者家鄉海壇島幾乎同時進入中國版圖。《隋書》書中提供了隋煬帝時期的航線,提到了航線上具有很高商貿交流價值的節點:高華嶼。高華嶼壹般被認為即釣魚島,2012年國家海洋局和民政部公布的釣魚島362m最高峰的命名正是高華峰,應與此有關,但未明言。道理很簡單,學術上高華嶼的地望根本_有形成確證,釣魚島本身與文獻記載亦有些出入,不但是高華嶼,琉球亦未形成確證,眾說紛紜。出自明嘉靖年的《籌海圖編》壹書將釣魚島等島嶼編入《沿海山沙圖》,納入福建海域的海防範圍內。書裏記載的“釣魚嶼”,就在福建省的第七圖。從明代開始,釣魚島名稱開始確定下來,該島因成為中國大陸與琉球交通的必經之路而成為明代古籍重點記錄對象。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為冊封琉球國國王而遣使入海,在日後長達數百年的時光中,琉球使者和中國朝廷冊封使往來大陸的必經之路就是這個“釣魚嶼”。1403年明代出版的《順風相送》壹書原本被保留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圖書館中,該書是記載中國元明兩朝航海的指南。在該書中重點提到,“釣魚嶼”是大陸通向琉球的必經之路,有著地標性的作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命吏科左給事中陳侃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為副使出使琉球國,該團由琉球使團陪行。歸國後的當年,陳侃為向皇上說明旅途見聞而撰寫了《使琉球錄》(1534年)壹書,書中記載了途經釣魚島的情形:“五月朔,予等至六石大舟。亦始,至二日,祭海登舟。九日,隱隱見壹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