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林氏的起源是?

林氏的起源是?

三千壹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紂王,在其寵妃妲己的蠱惑之下,曾經把忠心耿耿,進諫三日不去的從父比幹,加以慘不忍睹的剖心之刑,這壹來,紂王不但失去了壹位最忠誠的大臣,而且他殺死自己長輩的罔顧人倫暴行,引起天人***棄,終於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這位被紂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義之臣比幹,正是後來千千萬萬林姓人的始祖。 關於這段淵源,許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詳盡的記載,譬如,《路史》上說:“殷比幹子避難長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則指出:“殷太丁之後,王子比幹之子,比幹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魯有林放,仲尼弟子。《左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傳》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壹項《晉安世譜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幹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有相趙者,始居九門(今河北省)。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均在今山東省),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在今江蘇省)林氏其後也。” 綜合以上的三項文獻,關於林氏的來龍去脈就十分清楚了。他們是上古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其直系始祖為公元前1123年被紂王所殺的少師比幹,比幹是商帝太丁的兒子,與紂王之父太乙為兄弟,論起輩份應該是紂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諫而被殘殺,他的兒子就逃難到長林之山,不久以後周武王滅紂,就賜他姓林,並食采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 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子孫散居於北方的山東及河南各地,然後於秦始皇統壹天下之後,逐漸在山東的濟南壹帶聚居,匯為望族,並且漸漸向南繁衍,至晉室南渡之時,江南已經有了林姓的蹤跡,到唐宋之際,族人就已經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時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譬如,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衛國碰到壹位“行歌拾穗”的老人,並且在子貢的叩問之下,引出壹番“死之與生壹往壹反,故死於今者安知不生於彼……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贊為:“吾知其可與言,果然。”這位平凡而透徹人生的睿智鄉野老人,姓林名類,是早期的林姓傑出人士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