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壹詞,但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壹詞。他在1899年寫的《東方民族的壹個月亮》壹書中寫道“十年前,日本人大量翻譯西方民族,並抄襲其文體名稱,天野為此撰寫了《萬國史》,其序言甚至稱之為東方民族”。
中國本來叫漢族。
1902梁啟超寫道:“古代中華民族只有四個思想家,所以有兩種思想,壹種是民族觀,壹種是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壹詞的最早使用。從語境來看,梁所說的“中華民族”應該是不斷壯大的漢族。在這篇文章中,他在對“炎黃子孫”壹詞的特別註釋中指出:“以下省稱黃姓,用漢族壹詞。今漢為後朝,不足以取我民族之名,故用之。”
1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的中國民族觀察》壹文中,七次以上使用“中華民族”壹詞,並明確指出其含義。“今天的中華民族,俗稱所謂漢族”,就是“我是中國的主家,所謂炎黃子孫。”
楊度,章太炎,黃興都用。
1907年,繼梁啟超之後,清末立憲派著名代表人物楊度成為“中華民族”壹詞的早期使用者。1998年5月20日,他在《中國新報》連載的《論金鐵主義》壹文中,多次使用“中華民族”壹詞。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壹章太炎在《中華民國》壹文中也用了“中華民族”壹詞,仍指漢族。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義,孫中山先生認為構成壹個民族有“五大勢力”,其中最大的勢力是“血緣”,其次是“生命”,第三是“語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風俗習慣”。這五種力量是自然進化。
蔡元培於65438年至0926年在北京撰寫《民族學論》,認為壹個民族的特征是“血緣制度、語言、居所、習慣、宗教和精神制度”,這也是對該民族的正確解釋。
辛亥革命後,1912、19年3月,革命領袖黃興、劉等人領導發起了中華民國大民族團結運動,後更名為中華民族大團結運動。這裏的“中華民族”壹詞的含義不再專指漢族,而是指當時中國的所有民族,包括漢族。上海等地的壹些地方官員也發布了關於解決種族意見的文告,禁止商人、報紙廣告和公私信函使用“大人物”壹詞,以示中華民國的民族“大同”。
拓展中華民族的內涵
1911,12,1,壹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策動下,在庫倫建立了所謂的“大蒙古帝國”,以哲布尊丹尼為“大汗”。
針對這種分裂行為,1913年初在貴綏(今呼和浩特)召開的西蒙古王公會議上,內蒙古西部34個旗的22位王公壹致決定“聯合東蒙古反對庫倫”。
他還向全國發出電報說:“幾百年來,漢蒙是壹家,我和蒙古同屬中華民族,要為維護中華民國盡自己的力量。”這表明,在壹份政治文件中,少數民族代表第壹次壹致宣布他們的民族屬於中華民族。
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此時“率先”使用了涵蓋中國各民族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壹詞,而這種早期的使用恰好發生在處理這壹蒙古分裂行為的過程中。他給庫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尼寫信說:“外蒙古同為中華民族,幾百年來親如壹家。”。
從此“中華民族”壹詞不僅指漢族,也指中國所有民族。而“中華民族”是無法用少數民族的語言翻譯出來的,只能靠漢語來存在。比如藏語中的中國人是嘉米,指的是漢族。藏語裏沒有漢語單詞。同時,* *中的“中華民族”是君雅。只是中文的音譯。蒙古漢民族在文德十中是doomd,而且只是音譯,沒有民族語言的意思。
“中華民族”趨向融合。
民國初年,李大釗是第壹個有意識地、公開地從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角度再造現代“中華民族”旗幟的人。2007年2月1919日、4月18日,發表《新中國民族主義》、《大亞洲主義》,針對日本民眾宣傳日本民族為中心的偉大。提出中國人應在整合各民族的基礎上激發“新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前雲滿雲,漢雲、蒙雲、回雲、藏雲,還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苗雲、瑤雲,早就出界了。凡生於民國者,為新中華民族之雲。”李大釗這裏的“中華民族”是指
1922年,最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梁啟超寫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研究》。他壹方面指出“中華民族”通常是指漢族,同時又指出“中華民族”包含了中國民族認同的整體性特征。他說:“任何人遇到另壹個民族,立刻浮在腦海裏,這個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員。”他特別指出,“現在所有的滿族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壹員”。他明確指出:“在過去的400年裏,民族主義日益發生和發展,並且達到了壹種雄偉的停滯狀態,這就是近代史的中心。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梁啟超堅信,為了中國的生存,必須提倡民族主義。而是壹個民族的融合。
“中華民族”含義的演變
梁啟超的“多元論”1905、梁啟超寫過壹篇文章《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觀察》,指出中華民族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就是中國所有的民族,漢、滿、蒙、藏等民族是壹家,多元、雜居。
楊度《文化族名論》楊度在1907發表《金鐵主義論》壹文,將中國解讀為地域概念,將中國解讀為文化統壹體,將中華民族命名為文化族名。所有在中國成長起來的民族,通過交流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在這裏,楊度將中華民族的意義賦予了現代文化人類學的意義,頗有文化意味。
章太炎的“漢民族中心論”並不反對楊度乃至梁啟超用中華民族來概括中國各民族的論斷。與楊度不同的是:第壹,他堅持以漢族為中心;第二,政權要由* * * *來組織;第三,逐步將其他少數民族與漢族同化。眾所周知,章太炎是壹個以漢族為中心的人。但他在這裏表達的觀點,和1903左右鼓吹的民族復仇有了很大的變化。
孫中山的“五族和諧”論,壹直主張“革命窮竭”。孫中山也接受了“中華民族”的旗幟,在1912中進壹步提出“五族和諧”,呼籲民族平等團結,實現民族融合與和諧。
中華民族包含
中華民族不是社會學、人類學意義上的真正意義上的血統、語言、居住地、習慣、宗教、精神體系相同的民族,而只是壹個政治概念。
所謂的重大意義,就是在政治上呼籲群眾,這是很種族主義的。現在,壹個用來團結壹個國家少數民族的專用詞,其潛臺詞和章太炎的漢民族中心是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