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寺裏的時候,有壹天晚上下課後和兄弟們去遠足,約好在佛塔前見面。
在等人的時候,我遇到了坐在關子前大樹下木椅上看書的苗青——她當時是寺廟裏的誌願者,每天傍晚工作壹天後都會來這裏看書。
左右無事,聊著天。
她指著不遠處正在大聲笑的幾個兄弟說,妳看看妳。即使妳剃了頭發,有了沙彌的樣子,妳還是散漫的,沒有僧侶的嚴格自律。
確實如此。當時壹起出家的兄弟有100多個,很多都是來湊熱鬧的。負責帶領我們的凈善法師經常告訴我們要遵守戒律,時刻保持警覺,保持尊嚴,尊重他人。
靜山大師總是微笑著,如果她看起來像壹個湖。他笑的時候眉毛是彎的,像天邊的壹彎新月。
苗青說,景山大師對妳很好,但他對誌願者要求嚴格。
是的,我見過他嚴厲批評犯錯的誌願者。還有壹次,我們在佛經樓裏搬運經文的時候,壹個老婆婆(居士)拿著保溫瓶過來,堅持要給我們送水。景山大師也嚴厲拒絕,滿臉怒氣,要求老婆婆盡快離開...
——佛經樓是個重要的地方,不是誰都能輕易進入的。其次,古籍年代久遠,壹旦沾水沾塵,損失不可估量。景山大師擅長修復古籍,自然是處處小心,生怕損壞。
自尊菩薩心,不輸金剛怒目。
苗青問,妳聽說過“請客三次”這句話嗎
我搖搖頭,聽她說-
壹流的人能打能罵,因為他們有智慧根,喝了酒就能頓悟;
二等,該打就打,該罵就罵;
三等的人不能打罵,必須笑臉相迎,因為他們內心太脆弱,只能小心翼翼的呵護。
苗青問道:“景山大師對妳很友好,很有禮貌。妳知道為什麽嗎?
02
如果有人對妳很好,很有禮貌,不是因為妳很棒,而是因為對方很棒。
我問景山大師,我們這麽多人這麽吵,壹個接壹個打擾,壹定很麻煩。
他說壹切都是實踐。
我看金剛經的時候讀到“菩提,包容波羅蜜。不包容波羅蜜,就是波羅蜜……”
我突然意識到。
03
佛教講六度萬行。六度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感覺這也是漸次修行的順序)。
布施就是放棄,不僅指外在的金錢、衣服、財產的布施(這叫外在的布施),還包括放棄自己的習慣,與習慣決裂(這叫內在的布施)。放下也是放棄,放下也是付出。
持戒是戒壹切惡的行為,壹切惡都要避免,壹切善都要追求。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以大因緣向世人顯現。據說四十九年,在汨羅雙樹林下即將入涅槃時,阿難問了四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入涅槃時,誰是他的師?”
佛曰:以戒為師。
持戒不是為了克制操作,而是修行到心清凈清凈。說到底,持戒就是“無戒可守”,因為他自己也成了戒,他的壹言壹行都符合戒的要求。
04
最難的修行,其實是“忍氣吞聲”。羞辱不僅僅是被侮辱。佛教認為,壹切的不如意都是屈辱,屈辱是屈辱,生老病死是屈辱,煩惱痛苦都是屈辱。
忍受不快樂就是忍受屈辱。
所以,純粹的好師父也是我們的功課,我們把壹切都當成修煉。耐心點。
很多時候,我們自覺擁有壹顆寧靜的心靈,勤勤懇懇地修行,可能是因為在“閑”的時候,壹旦遇到什麽事情,我們的反應比誰都激烈,暴跳如雷,怒不可遏,誰也勸不動我們。
這種安靜不是安靜。
金剛經裏說的忍辱,就像陽明心學裏說的“修行”,就是入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磨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忍。
05
只是壹個朋友發來消息-
放棄自尊,凡事忍耐。
他說,如果妳總是生氣,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地處理事情。請放棄自尊,學會忍耐,即使感覺不對也要保持冷靜思考。
我說的話很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