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 yáng chú shī fáng fēng tāng
2 概述升陽除濕防風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兩首。
3 《脾胃論》卷中方之升陽除濕防風湯 3.1 升陽除濕防風湯的別名升陽除濕湯
3.2 組成防風二錢,蒼術(泔浸,去皮)四兩,白術、茯苓、白芍藥各壹錢[1]。
3.3 功效主治《脾胃論》卷中方之升陽除濕防風湯主治腸澼下血,大便閉塞,或裏急後重,或少有膿,或少有血者[1]。
功在升舉陽氣,升清降濁。主治脾胃虛弱,陽氣下陷,以致飧泄、濡瀉,或後重;便閉,及腸風下血,瀉註諸澀藥不效者。
3.4 升陽除濕防風湯的用法用量上藥為粗末,水煎,空腹食前服[1]。
上(口父)咀、除蒼術另作片子,水1碗半,煮至2大盞,納諸藥同煎至1大盞,去滓,空心食前稍熱服。
3.5 用藥禁忌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郁結而不通。
3.6 升陽除濕防風湯的臨床應用便秘:凡經常便秘,虛坐努責,甚或下墜,便中帶血,或虛人不任攻伐者,用此方效果亦很滿意。藥量改為蒼術15g,防風、茯苓、白術各10g,白芍g。老年人大便不通,上述藥量需減半,否則往往出現腹瀉。此方妙在無攻伐之弊,對年老、體弱、大病後、產後、不宜用攻下方藥者,辨證使用升陽除濕防風湯頗效。
3.7 各家論述此證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術益胃去濕;脈實,(月真)脹閉塞不通,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升陽湯助其陽,或便以升陽湯中加下泄藥。1.《醫方考》:風能勝濕,故用防風;燥能制濕,故用二術;淡能利濕,故用茯苓;土病木乘,故用芍藥。又曰: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故用防風;伐肝疏脾,非酸不可,故用芍藥。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蒼術辛溫燥烈,升清陽而開諸郁,故以為君;白術甘溫,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濕;防風辛溫勝濕而升陽;白芍酸寒斂陰而和脾也。
3.8 附註升陽除濕湯(《嵩崖尊生》卷九)。按:本方方名,《證治匯補》卷八引作“升陽防風湯”。《內經拾遺》有甘草。
4 《李氏醫鑒》卷七方之升陽除濕防風湯 4.1 升陽除濕防風湯的別名升陽除濕智半湯
4.2 組成蒼術(泔浸)4錢,防風2錢,茯苓1錢,白術1錢,白芍1錢,益智仁5分,半夏5分。
4.3 功能主治《李氏醫鑒》卷七方之升陽除濕防風湯主治胃虛泄瀉腸鳴。
4.4 升陽除濕防風湯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4.5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