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上此人是明朝初年那本粗制濫造的《元史》生吹出來的?神人?,和他祖父郭寶玉壹樣,這兩祖孫的事跡,都被吹噓得無以復加。
明太祖朱元璋收復燕雲地區、將蒙古人趕出長城後,命令宋謙等文臣在壹年多時間,便匆匆趕工修成《元史》,是為了在蒙元在漠北尚有強大勢力時,便從法統上直接宣告元朝的滅亡。因此,這部完全不做辨析整理,照抄元朝各種雜亂史料的史書,其史學價值並不高,很多人的事跡都光怪陸離,全不足為據。
《元史》中,關於?郭侃?跟隨伊利汗國建立者、蒙元六王子旭烈兀西征的事跡,抄的是劉郁的《西使記》,裏面做了各種誇大其詞的吹噓,把很多根本不在旭烈兀西征時行軍路線的中東地區名城重鎮,都吹成了是被郭侃攻克。
關於蒙古軍西征的相關史料,在被征服地區存留無數,數百年來被多個歐美著名史學家匯總歸納,但從未提到過有戰無不勝、連克名城的郭侃其人。
關於歷史上旭烈兀這次西征,協助他攻滅波斯的亦思馬恩派(即?山中老人?)、攻占巴格達,滅亡阿拉伯帝國殘余勢力,攻滅敘利亞阿尤布王朝的最得力將領,肯定是蒙古將領怯的不花和拜住。
蒙古伊利汗國:旭烈兀汗
而在他發動這場西征之前,蒙古將領綽兒馬罕作為蒙古駐波斯總督,已經陸續征服了高加索和波斯的絕大部分地區。綽兒馬罕中風病死後,他的副手怯的不花又陸續征服了小亞細亞地區、亞美尼亞、並屢次攻入兩河流域。
旭烈兀因蒙哥死去而中止西征,回師東進後,留守的怯的不花敗於埃及馬穆魯克騎兵,被俘身亡,敘利亞地區也被埃及軍奪取。
拜住也因壹貫居功自傲,被追究此戰兵敗之罪而處死。
失去了左膀右臂的旭烈兀,即使放棄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的野心,回到波斯後,也再不能打敗馬穆魯克騎兵,收復敘利亞了。
旭烈兀,蒙古伊兒汗國創建者。(1217~1265)
鐵木真之孫,拖雷第六子。隨拔都參與?長子西征?,攻入匈牙利,與速不臺等分軍五路,大敗匈軍於都寧河。支持其兄蒙哥奪得汗位,受命率軍萬余西征波斯,滅亦思馬恩派,克其九十余城;決堤放水殲滅阿拉伯軍,攻陷巴格達,殺哈裏發,屠殺八十萬人,滅阿拉伯帝國。攻取大馬士革,占領敘利亞,滅阿尤布王朝。因蒙哥死去而中止西征,忽必烈自稱大汗後,封其為伊兒汗,後與金帳汗別兒哥長年敵對。因信奉景教,被基督徒認為?君士坦丁之再來?。
怯的不花,元朝將領(?~1260)
乃蠻部人,信奉景教。率壹萬二千軍西征,歷經五年,征服波斯。隨旭烈兀攻占巴格達,滅阿拉伯帝國。又渡過幼發拉底河,攻占阿勒頗與大馬士革。蒙哥死訊傳來,旭烈兀回師。怯的不花留兵二萬,經略敘利亞,與諸十字軍國家交惡。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蘇丹拜爾伯斯舉兵來攻,怯的不花於艾因加魯特迎擊,死戰不退。兵敗被俘後,嘲笑敵酋?我終身是旭烈兀汗之臣仆,不像妳們是君主的謀殺者?,遂被斬首。
拜住,蒙古將領(?~1260)
別速惕部人,名將哲別族人。為綽兒馬罕副將,從征波斯、高加索,其死後繼任為帥。攻擊小亞細亞,連克名城,收降當地諸部,在柯塞達之戰,大敗羅姆蘇丹凱姆斯魯二世,迫使其納款輸歲賦,分其國為三,亞美尼亞國聞之亦降,分其國為二。長期與阿拔斯哈裏發軍激戰,攻破安條克,兩攻巴格達。從旭烈兀西征,為右翼元帥,連克巴格達西北諸城。後於艾因賈魯戰役敗於埃及軍,丟失大馬士革。因居功傲慢,張揚跋扈,被旭烈兀以敗軍罪處死。
綽兒馬罕,蒙古將領(?~1241)
翰帖格歹氏,別名搠裏蠻。勇冠三軍,蒙古人呼為金柱。曾隨哲別、速不臺西征俄羅斯。花刺子模王子劄蘭丁復國於波斯,綽兒馬罕受命將兵三萬討之。劄蘭丁節節敗退,死於逃亡途中。綽兒馬罕兵駐大不裏士,揮軍攻取西波斯、高加索諸地,又襲擾兩河流域,設伏邀擊,殲滅哈裏發軍七千騎,攻取多個城池,威震西域。當地王公望風而降。遂令之輸布帛以貢和林,定賦額之數。因中風致啞,不久病卒,副將拜住繼任其位。
而整個西征過程中,郭侃至多僅僅是壹名中層漢人將領,從不能進入到蒙古軍的高層戰略決策中,更勿論留下切實可信的相關記載。
《元史》中,不知多少蒙古將領與謀士的事跡,都被移花接木到了郭寶玉和郭侃祖孫的身上。鐵木真、窩闊臺、忽必烈這等稱霸世界的黃金家族之不世梟雄,在他們面前,仿佛全成了虛心學習的小學生與提線木偶壹般。
單說郭侃在《元史》的本傳裏,所謂向忽必烈「上疏陳建國號、築都城、立省臺、興學校等二十五事,及平宋之策」,這分明是堪為宰相的王佐之大才。
所謂平宋策: 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單看其內容構想,和實行效果,助蒙古軍攻滅南宋,混壹六合,郭侃更是足可媲美韓信、諸葛亮、李泌、嶽飛等史上第壹流戰略家了。
可是,以郭侃如此軍政全能,絕世英才,最後官位止於海州知州、封萬戶,難道是忽必烈嫉賢妒能、賞罰不公、有意打壓漢人?
忽必烈:
非也,且看看忽必烈真正信重的漢人大將和重臣,如劉秉忠、張弘範、董文炳,哪個不是出將入相,封公爵甚至封王爵,足可與蒙古重臣分庭抗禮?那麽如郭侃這般祖孫三代都給蒙古效力,立下大功的漢臣,又何以偏偏如此賞薄?
和《元史》的郭侃生平記載很像的壹個人,是蒙古名將伯顏,也是隨旭烈兀西征,立有大功,然後面見忽必烈,深得忽必烈賞識,與謀國事,被任命為伐宋大軍主帥,丁家洲之戰,大敗南宋宰相賈似道率領的十三萬大軍,而後攻略江南,進克宋都臨安,俘虜宋恭帝、謝太後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壹百二十八州、七百余縣。
至於郭侃所謂先攻襄陽的?平宋策?,且看看忽必烈真正信用的漢人謀士郝經的《東師議》:
彼指南宋之素論,謂有荊、襄則可保淮甸今皖北、豫東淮河北岸壹帶,有淮甸則可以保江南。先是,我嘗有荊、襄,有上流,皆則失之。
是否如出壹轍?究竟是移花接木,還是英雄所見略同,那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