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三笑之說始於唐代,宋代李龍眠(龔琳,1049 ~ 1106)最早畫出了壹幅三笑的畫像,聰慧過人,備受贊譽,成為遠近聞名的談資。在以下書籍中有記載:《宋代僧人簡史》、《龍興佛教總年表》、《佛陀通史》卷二十六、卷三十六、《石總鏡》、《石資料》卷二、《石史記》卷二。
據史料記載,惠遠卒於東晉皇帝伊十三年(417),陶淵明若卒於元嘉四年(427),兩人是同壹時代的人,而陶淵明是潯陽人,土地又靠近廬山,兩人交遊並非不可能。
關於陸的事跡,據《論辯》卷六、《真》卷壹、《古今佛道平衡》卷壹、《高僧傳》卷二十三、《歷代佛說》卷十等。、魯待紹太元年,梁景帝(555年),與曇仙比較佛道優劣,惠元靜默時138年。據《佛祖二十六年史》記載,秀京死於劉松泰三年(467);根據道教書籍的七簽本,景秀死於劉崧慧遠五年(477),享年72歲。因此,慧遠與秀京時代相去甚遠,他們交朋友的理論也很牽強。
中唐以來,儒釋道三教融合論逐漸流行,《湖西三笑》可能是三教融合論的虛構。另外,這種畫在鐮倉時代後期開始在日本傳播。〔廬山錄壹卷幽居〕卷十六〔刊金文集〕卷十三〔林東18 〕高仙傳〔壹〕壹
湖西三笑地圖
為儒釋道作畫。儒家的陶淵明和道家的魯去拜訪正在廬山修行的和尚慧遠。回家的路上,他們三個有說有笑。送別福建的慧遠,不知不覺跨過了他自禁的虎溪,三人相視壹笑。這是三笑畫的老虎溪。後人視其為儒釋道親和的象征,等等?在現存的繪畫中,宋代的石可是最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