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哪本書裏?

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哪本書裏?

“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

周代的禮制應完全稱為禮樂制度,分為禮樂兩部分。儀式部分主要是劃分人的身份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音樂部分主要是以禮的等級制度為基礎,用音樂來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壹切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中秋節流行於漢代,是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時期。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習俗和諧傳播。據記載,在漢代,中秋節或立秋也是為了尊重老人,並為他們提供蛋糕。晉代也有關於中秋節的文字記載,但並不十分普遍。晉代的中秋節在中國北方並不流行。

先秦時期:

周初的禮樂是士紳貴族專有的,在官中傳授,也“從官中學習”。到了春秋時期,這種“禮數不比庶人少”的制度逐漸被破壞,也就是《漢武帝紀》中所載的“禮樂崩樂”,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思潮的興起。

老子和孔子是推動春秋戰國時期禮樂文化思潮興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孔子之後是莊子、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百家。在禮樂文化思潮中,他們從多個角度反思了周代“禮樂崩潰”的深刻原因,系統闡述了歷史上被稱為“百家爭鳴”的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推動了禮樂文化的發展和禮樂制度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