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 chuāng
2 英文參考lacquer sor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contact dermatiti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漆瘡(lacquer sore contact dermatitis)為病名[1]。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又名漆咬[1],即漆性皮炎[1]。是指以皮膚黏膜接觸外界物質後,出現紅斑、脫屑、瘙癢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2]。由感受漆毒而發生[1]。
漆瘡相當於西醫的接觸性皮炎[2]。
參見接觸性皮炎條。
4 漆瘡的病因病機漆瘡因稟性畏漆,感受漆氣而成[1]。
中醫學認為,由於稟性不耐,皮毛腠理不密,壹旦接觸某些物質,如藥物、化纖之品、花草等,就會引起邪毒外侵皮膚,郁而化熱,邪熱與氣血相搏而發病;或素體濕熱內蘊,復外感毒邪,兩者相合,發於肌膚而成。
5 漆瘡的癥狀漆瘡多發生在暴露部位,接觸的皮膚突然焮熱作癢,起小丘疹及水泡,抓破則糜爛流水;重者可遍及全身,並見形寒、發熱、頭痛、納差等全身癥狀[1]。
6 漆瘡的辨證分型 6.1 風熱蘊膚漆瘡·風熱蘊膚證(lacque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massing in skin)是指風熱蘊膚,以起病較急,好發於頭面部,皮損色紅,腫脹輕,其上為紅斑或丘疹,自覺瘙癢,灼熱,心煩,口幹,小便微黃,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為常見癥的漆瘡證候[2]。
6.2 濕熱毒蘊漆瘡·濕熱毒蘊證(lacquer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 *** ent)是指濕熱毒蘊於肌膚,以起病急驟,皮損面積較廣泛,其色鮮紅腫脹,上有水皰或大皰,水皰破後則糜爛滲液,自覺灼熱瘙癢,伴發熱,口渴,大便幹,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滑數為常見癥的漆瘡證候[2]。
7 漆瘡的中醫治療漆瘡治宜清熱解毒[1]。內服可用化癍解毒湯或黃連解毒湯加銀花、蟬衣、荊芥、苦參[1]。外用可取鬼箭羽、生地榆等量煎水待溫濕敷;或外敷三白散[1]。
7.1 內治法治則:宜清熱、涼血、利濕、解毒。
方藥可選用:
①龍膽瀉肝湯加減,方中去柴胡、當歸、加白茅根、蒲公英、大青葉;頭痛發熱者加生石膏、桑葉、野菊花;濕盛者加澤瀉、豬苓、菌陳;食欲不振者加陳皮、蒼術、大麥芽;大便幹結者加生川軍、大黃;發熱加生石膏。
②加味白虎湯。
③化斑解毒湯。癥狀減輕後,可酌情選服龍膽瀉肝丸、清解片、清熱消炎片、三 *** 等。
④粉花瘡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止癢,內服枇杷清肺飲[3]。
⑤漆瘡治宜清熱解毒[1]。內服化癍解毒湯或黃連解毒湯加銀花、蟬衣、荊芥、苦參[1]。
7.2 外治法丘疹為主者,可用三黃洗劑外擦,或和青黛散冷開水調敷,每日4~5次。腫脹糜爛滲液較多者,可用蒲公英60g,桑葉、生甘草各15g,水煎待冷後濕敷。
粉花瘡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止癢,外用顛倒散水調敷或三黃洗劑外塗[3]。
漆瘡治宜清熱解毒[1]。外用鬼箭羽、生地榆等量煎水待溫濕敷;外敷三白散[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