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創新
現在,創新壹詞無疑是使用最頻繁的熱點、時髦詞匯。全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政府、企事業、個人等都在提;它也擴展到眾多詞匯,如觀念創新、理論創新、科學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體制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等等。為了不濫用和庸俗化創新壹詞,泛濫成壹種語言遊戲,搞清到底什麽是創新是前提。下面是較粗略的總結。中文“創新”壹詞,出現較早,不過,詞意與現代不同,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變革、革新和改造,並不包括科學技術的創新。據目前所見資料,最早見於《魏書》: “革弊創新者,先皇之誌也。”(《魏書》卷六十二) 比《魏書》稍晚的《周書》二次出現“創新”壹詞,《南史》出現壹次。 “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缺,征(斛斯征)博采遺逸,稽諸典故,創新改舊,方始備焉。”(《周書》卷二六)《太平禦覽》卷228引《後周書》::“斛斯征遷太常卿。自魏孝武西遷,雅樂廢缺,征博采遺逸,稽諸典故,創新改舊,方始備焉。” “大象初,征(斛斯征)拜大司徒。詔(於)翼巡長城,立亭鄣。西自雁門,東至碣石,創新改舊,鹹得其要害雲。”(《周書》卷三十) “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南史》卷十壹) 上述所引古籍中的“創新”壹詞,大抵與“革新”同義,主要是指改革制度。 《魏書》的作者是北齊史學家魏收,其生活年代為公元505—572年。《周書》為唐初史學家令狐德棻等撰,《南史》為唐李延壽撰。此外,同為李延壽所撰《北史》三次出現“創新”壹詞,不過,與“創新”有關的段落均抄自《魏書》和《周書》。也就是說,在6世紀初,“創新”壹詞便在中文中使用,在唐代已十分流行。 創新:《辭海》裏講創是“始造之也”,是首創、創始之義;新:初次出現,與舊相對;才、剛之義。有三層涵義,壹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進更新;三是指創造性、新意。在國外,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J.A.Sehumpeter)於1912年最先在德文版《經濟發展理論》壹書中提出了“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成為創新理論研究的鼻祖,但他主要是從經濟角度,以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技術—經濟間的基本互動機制進行了考量。從經濟學角度將創新定義為“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已有眾多專著談及企業創新的問題。現在,創新範疇的多種表述,從不同角度各人有不同理解:管理學和經濟學上的創新有其特定的涵義:創新是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生產要素的發現、新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引進及新組織形式的實施。《管理是金》壹書定義“創新”就是:形成創造性思想並將其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作業方法的過程,即富有創新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為某種有用的結果。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果評估指標的規定,創新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和新描述。其實創新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開辟新領域,創立新理論,提出新觀點,建立新概念,尋求新材料,探索新方法等等,都應當屬於創新的範疇。其中,所謂創立新理論,即指建立與前人不同的理論,它理所當然地也應該包括糾正和補充完善前人提出的理論;所謂創立新概念,即提出壹些全新的理念或命題,作為研究和分析的範疇;所謂提出新觀點,即就某壹具體事實和問題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見解;所謂探索新方法,即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提出並采用了與前人不同的研究途徑和方式。(來源:王錦貴,王素芳,2006年第六期《學報》圖謀作過報道)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來源:《知識管理學》邱均平著) “創新”的概念國內學術界公認來源於熊比特的創新理論,其國際社會認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別於“創造”(英文為Creation)和“發明”(英文為Invention)。當前國際社會對於“創新(這裏還是理解為Innovation)”的定義比較權威的有兩個:壹是2000年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在學習型經濟中的城市與區域發展”報告中提出的:“創新的涵義比發明創造更為深刻,它必須考慮在經濟上的運用,實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只有當發明創造引入到經濟領域,它才成為創新”;二是2004年美國國家競爭力委員會向政府提交的《創新美國》計劃中提出的:“創新是把感悟和技術轉化為能夠創造新的市值、驅動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標準的新的產品、新的過程與方法和新的服務”。這就確認了“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鑒此,當前我們的創新戰略應當重點突出推進Innovation。作為Innovation的創新,實際上是個過程,是實現創造發明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的過程。 “按照學術界的看法,衡量壹個國家是不是創新型國家,有幾個硬指標:科技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於2%,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0%,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低於30%。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立足科技創新,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