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微草堂筆記文言文

微草堂筆記文言文

1. 《閱微草堂筆記》的壹篇文言文

應該是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 為虎作倀倀鬼中壹節原文為 有樵者,伐木山岡,力倦小憩,遙見壹人持衣數襲,沿路棄之。

不省其何故,諦視之,履險阻如坦途,其行甚速,非人可及,貌亦慘淡不似人,疑為妖魅,登高樹瞰之,人已不見。由其棄衣之路,宛轉至山坳,則壹虎伏焉。

知人為倀鬼,衣所食者之遺也。急棄柴,自岡後遁。

次日,聞某村某甲,於是地死於虎矣。路非人徑所必經,知其以衣為餌,導之至是也。

物莫靈於人,人恒以餌取物,今物乃以餌取人,豈人弗靈哉。利汨其靈,故智出物下耳。

然是事壹傳,獵者因循衣所在得虎窟,合銃群擊,殪其三焉,則虎又以智敗矣。翻譯為:有個樵夫,在山岡上砍柴,累了休息,遠遠看見壹人拿了許多衣服,沿途丟棄,不明白是做什麽。

仔細看他翻越險阻如同平地,走得十分迅速,人所難能,相貌也很慘淡,不像是人,懷疑是妖魅,爬上大樹俯身看時,人已經不見了。順著他丟棄衣物的道路,轉彎抹角地來到壹處山坳,有壹只猛虎臥在那裏。

這才明白那人是倀鬼,衣服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剩下的。他急忙丟掉木柴,從山岡後面逃走。

第二天,聽說某村某甲在這個地方被老虎吃了。那條路不是人們日常的必經之路,可知他是用衣服做誘餌,把人引誘到這裏。

萬物沒有比人更聰明的,人總是用誘餌捉動物,現在是動物用誘餌捉人,難道是人不聰明嗎?被利益泯滅了人的靈性,所以智力反而在動物之下了。但這件事壹傳開,獵人於是順著衣物的位置找到了老虎的洞穴,眾槍齊發,打死了三只虎,這樣虎又因為它的智力自取敗亡了。

2. 《閱微草堂筆記》裏的壹篇文言文

<;老翁捕虎>>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旌德縣出現了老虎。不到幾個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幾個。過往的客商有幾撥因為貪圖趕路,黎明時分也被老虎傷了許多人。當時,紀曉嵐的壹個同族哥哥任知縣,曾幾次招集本地的獵戶搜尋老虎,結果,獵戶也被吃了幾人。壹時間,全城的人惶惶不安,平時吃的菜、鹽、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開始缺貨了。 無奈之際,當地壹個人建議:“咱們去請徽州的唐打獵吧!除非他來了,不能消弭這場禍患!”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就問:“唐打獵是什麽人?有這本事麽?” 那人說:“肯定行!”說著講了壹個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現在的安徽歙縣。)有壹個姓唐的人,剛剛結婚不幾天,壹天進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傷心,孩子生了後,專門向天禱告:“妳長大後,如果不能殺虎,就不是我的兒子!後代子孫如果不能殺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孫!”這孩子長大後,四處拜求名師,終於練就了獵虎絕技。從此後,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長獵虎絕技,聞名當地。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聽後,與眾人商議,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獵,贊同這個建議。於是,第二天,衙門裏便派人帶著禮金專程去請唐打獵。 過了幾天,派去的人回來了,說:“唐家專門挑選了兩位技藝最好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後,眾人壹看,卻很是失望。原來唐家派來的是這麽兩個人:壹個身形瘦小的老翁,頭發胡子全白了,說話的時候還不時咯咯咳嗽,似乎隨時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來;另壹個是十六七歲的大男孩兒,看樣子根本沒有力氣。 眾人無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來跑了這麽遠的路,那就先安頓下吧。 這時,老翁忽然走上前來,半跪說:“不必忙乎。聽說那只老虎在離城不到五裏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來,再吃飯不遲!”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客氣了幾句,派人領著他們去尋找老虎呆的地方。 時值正午。縣衙來的人領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裏邊走了。老翁壹看,微微壹笑:“有我在,妳們還怕什麽?”眾人只好硬著頭皮再往前走。走到峽谷深處,已經有幾個人渾身哆嗦,不願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兒,說:“看情形,這個畜生好像還在睡覺,妳把它叫醒。” 大男孩兒張口模仿老虎的嘯聲,聲震林木,落葉紛紛。不壹會兒,老虎果然從林中出來。眾人嚇得紛紛後退,大男孩兒也退後十幾步,然後遠遠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老虎發覺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徑直向老翁撲來! 老翁手裏攥著壹把長約八九寸、寬四五寸的短小斧頭,覷定撲來的老虎,奮起右臂,屹立不動。老虎半空裏撲到,老翁側頭避過虎勢。眨眼間,老虎從頭頂越過,落地已經血流壹片,顫動幾下,就不動了。 眾人跑來,確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紛紛去看。這才發現:老虎的身子,從下頜、肚子到尾巴,壹條長長的裂痕,早讓老翁的斧頭破成了兩片! 此時,眾人才發覺老翁不是凡人,紛紛上前施禮請教。老翁說自己為了這壹招,光臂力就練了十年。別人用掃帚在他的眼前揮過,他的眼睛不會眨壹下;他的胳膊平舉時,可以讓幾個壯漢向下拉,壯漢們懸著身子使勁晃,老翁的胳膊卻壹動不動。

這是清代大文豪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裏記載的壹件故事。頃刻之間,壹頭罕見的猛虎就死在壹位年邁的老翁手裏,使人對唐打獵的絕技不能不倍加贊嘆。關鍵是最後作者又補敘了老翁絕技的由來,從而不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壹條哲理:世上的事兒,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獵的殺虎絕技也同樣來之不易。這篇故事末尾還有壹段話,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作者寫道:《莊子》說,技術高超的人能夠讓眾人佩服,天生神巧的人也不敢經過他的家門,因為無法超過他。其實,現存《莊子》裏並沒有這句話,大概是作者為了行文有信,杜撰出來的。但是道理很明白,任何絕技都是經過苦練才能成功。作者說,他的壹位朋友嗣彪,黑燈瞎火捉筆寫條幅,和白天燈下寫壹樣;還有康熙年間的勵文恪,將紙張剪成壹百片,每片書寫壹個字,然後對著太陽,將幾十片疊映,字體沒有絲毫出入。這都是熟能生巧的例子,決不是另有什麽詐巧。 其實,作者自己的淵博也是這麽練出來的。他做官做到副宰相,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修,本身就曾經苦讀思考,才能成就壹代文豪的。《閱微草堂筆記》實在是魏晉以來,誌怪筆記的佳篇。敘述簡凈,說理透徹,語言平易,魯迅就認為此書“雋思妙語,時足解頤,”而且“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人.<;妳自己選取妳要的壹部分》

3. 《閱微草堂筆記》的壹篇文言文

應該是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 為虎作倀倀鬼中壹節

原文為

有樵者,伐木山岡,力倦小憩,遙見壹人持衣數襲,沿路棄之。不省其何故,諦視之,履險阻如坦途,其行甚速,非人可及,貌亦慘淡不似人,疑為妖魅,登高樹瞰之,人已不見。由其棄衣之路,宛轉至山坳,則壹虎伏焉。知人為倀鬼,衣所食者之遺也。急棄柴,自岡後遁。次日,聞某村某甲,於是地死於虎矣。路非人徑所必經,知其以衣為餌,導之至是也。物莫靈於人,人恒以餌取物,今物乃以餌取人,豈人弗靈哉。利汨其靈,故智出物下耳。然是事壹傳,獵者因循衣所在得虎窟,合銃群擊,殪其三焉,則虎又以智敗矣。

翻譯為:

有個樵夫,在山岡上砍柴,累了休息,遠遠看見壹人拿了許多衣服,沿途丟棄,不明白是做什麽。仔細看他翻越險阻如同平地,走得十分迅速,人所難能,相貌也很慘淡,不像是人,懷疑是妖魅,爬上大樹俯身看時,人已經不見了。順著他丟棄衣物的道路,轉彎抹角地來到壹處山坳,有壹只猛虎臥在那裏。這才明白那人是倀鬼,衣服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剩下的。他急忙丟掉木柴,從山岡後面逃走。第二天,聽說某村某甲在這個地方被老虎吃了。那條路不是人們日常的必經之路,可知他是用衣服做誘餌,把人引誘到這裏。萬物沒有比人更聰明的,人總是用誘餌捉動物,現在是動物用誘餌捉人,難道是人不聰明嗎?被利益泯滅了人的靈性,所以智力反而在動物之下了。但這件事壹傳開,獵人於是順著衣物的位置找到了老虎的洞穴,眾槍齊發,打死了三只虎,這樣虎又因為它的智力自取敗亡了。

4. 人不畏鬼《閱微草堂筆記》文言文

曹司農竹虛言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誌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紀曉嵐)以筆記型式所編寫成的。

在時間上,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後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流傳的鄉野怪譚,或則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原文曹司農竹虛言:其族兄自歙往揚州,途經友人家。

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強居之。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夾紙。

入室後,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

忽披發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發,但稍亂;猶是舌,但稍長,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況無首耶!"鬼技窮,倏然滅。及歸途再宿,夜半,門隙又蠕動。

甫露其首,輒唾曰:"又此敗興物耶?"竟不入。(清·紀昀《灤陽消夏錄》)註釋1、曹司農竹虛言:曹竹虛司農說。

司農:學管錢糧的官。清代的戶部尚書也別稱司農。

2、歙(shè):縣名。今安徽省歙縣。

3、延:請。4、是:這裏。

5、夾紙:作夾帶用的紙,極薄。夾帶:舊時考生應試,私帶預先抄好的文字資料或書籍入考場。

6、殊不畏:壹點兒也不害怕。7、倏然:很快地。

這裏指很快地消失不見了。8、甚:很,十分。

9、及:等到。10、軒:寬敞。

11、狀:……的樣子12、窮:用盡譯文1司農曹竹虛說:他的族兄從歙縣去揚州,途中經過朋友家。此時正是盛夏時節,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書屋中,覺得這間屋子十分愜意涼爽。

天色晚時想要住在這裏,友人說:“這裏有鬼,晚上不能住在這裏的。”此人不管,強要住下。

深夜,有東西從門縫間慢慢進入,像夾帶的紙壹樣薄。進入房間後,便逐漸展開化為人的模樣,原來是個女子。

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頭發吐出了長舌,變成吊死鬼的樣子。

曹笑著說:“同樣是頭發,只是有些淩亂;同樣是舌頭,只不過稍稍長了些,有什麽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頭摘下來放到桌子上。曹又笑著說:“有頭的我尚且不怕,何況妳這沒有頭的東西!”鬼的招數出盡了,便壹瞬間消失了。

待到曹從揚州回來,再次住到這裏,深夜,門縫再次有東西蠕動。剛露出它的腦袋,曹便唾罵道:“又是那個倒黴的東西嗎?”鬼竟然沒有進去。

譯文2曹竹虛司農說,他的族兄從安徽歙縣到揚州,途中經友人家。時值盛夏,請坐書屋,非常寬敞涼爽,晚上就想在這兒睡覺。

友人說:“這兒有鬼怪,夜裏不可以住。”曹竹虛堅持住這裏。

半夜,有壹東西從門縫慢慢進入,薄如紙張。進屋後,漸漸展開像人形,是壹個女子。

曹壹點兒也不害怕。那鬼怪忽然披散頭發吐著舌頭作吊死鬼的樣子。

曹笑著說:“還是這個頭發,只是稍稍亂了些;還是這個舌頭,只是稍微長了些,有什麽值得害怕?”鬼怪忽然摘下自己的頭放在桌上。曹又笑說:“有頭還不值得害怕,何況無頭。”

鬼怪本領用盡,很快地消失不見了。等到曹歸途再住這裏,半夜,門縫又有聲響,鬼怪剛露頭,曹就唾罵說:“又是妳這個敗興的東西嗎!”鬼怪竟不進來。

啟示俗話說“邪不壓正”,鬼的伎倆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無計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但社會上的邪氣卻是有的,只有發揚正氣,邪氣才無市場。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只要心裏坦蕩不怕,就沒有什麽可以嚇住妳了。

附錄:陳在衡不怕鬼原文陳在衡先生,和藹而風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間,見二人籠燈前行,就火吸煙,久而不爇。

其壹人問曰:“君過首七未耶?”陳訝其語,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陽氣未盡,故陰火不燃。”

陳悟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實畏人!”陳曰:“人何足畏?”曰:“畏啐。”

陳即長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張目怒陳曰:“汝非鬼也?”陳笑曰:“實不汝欺,吾乃與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縮其半;三啐之而滅。

譯文陳在衡先生,和藹又風趣,六十多歲了。傍晚時在野外行走,看到二個人打著燈籠往前走。

(陳在衡)蹭火點煙,很久都點不燃。其中壹個人問:“妳過了首七了沒有?”陳在衡很奇怪他的話,就謊稱:“沒呢。”

這個人就說:“這就對了,陽氣未盡,所以陰火點不燃。”陳在衡就知道他們是鬼了。

就假稱:“世人都說人怕鬼,真的麽?”鬼說:“不是!鬼其實怕人!”陳在衡說:“人有什麽可怕的?”鬼說:“怕口水。”陳在衡於是吸氣用力吐他們口水。

二個鬼後退到三步外,睜大眼睛很生氣的說:“妳不是鬼?”陳在衡笑著回答:“實不相瞞,我只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陳在衡)又向他們吐口水,兩個鬼都變小了壹半;第三次吐他們口水就滅了他們。註釋1、就:湊近。

2、漫:隨意。3、宜:應該。

4、悟:領會。5、佯:假裝。

6、再:第二次。

5.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譯文

《 兩則》原文和翻譯 40《閱微草堂筆記》兩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題目為編者所加。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

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了《四庫全書總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古人的說法。

③〔佚其名〕其名字遺失了,不可知。羽沖是他的字。

④〔齋公〕對道士的尊稱。⑤〔迂闊〕迂腐不合時宜。

⑥〔倩〕請人代勞。⑦〔董天士〕清初民間畫家。

⑧〔塊然無與伍〕孤獨寂寥,沒有人願望與他為伍。⑨〔但見須眉古〕只見他的面目很像古人。

須眉,面目。〔井田譜〕即《周禮井田譜》,宋代夏休著。

研究周代所實行的井田制度。〔規〕規勸。

〔角〕較量。〔好事〕喜歡多事。

〔洫(xù)〕田間的水道。〔人幾為魚〕人幾乎被淹死了。

〔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滿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謚號。

〔國弈不廢舊譜〕國手不會廢棄舊的棋譜。〔不執〕不偏執。

紀昀 泥古②不化 劉羽沖,佚其名③,滄州人。先高祖厚齋公④,多與唱和。

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⑤不可行。嘗倩⑥董天士⑦作畫,倩厚齋公題。

內《秋林讀書》壹幅雲: 兀坐秋樹根,塊然無與伍⑧。 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⑨。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⑩。 蓋規之也。

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

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裏成沃壤。繪圖列說於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於壹村。

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發病死。後風清月白之夕,每見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搖首獨步。

側耳聽之,所誦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則歘隱。

次日伺之,復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 阿文勤公嘗教昀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壹卷書,亦能害事。

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裏 同年〔同年〕指科舉考試中同年考中者。

②〔館〕用做動詞,任家館教師,或在貴人家做食客。③〔為 外吏者〕做地方官的。

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態度嚴正。⑤〔廳事〕此指客廳。

⑥〔刻〕古代計時單位。壹晝夜為壹百刻。

⑦〔詬誶(suì)〕斥責,責罵。誶,斥責。

⑧〔承塵〕天花板,頂棚。⑨〔蓋狐魅雲〕大概是狐貍精之類吧。

項君廷模言:昔嘗館②翰林某公家,相見輒講學。 壹日,其同鄉為外吏者③有所饋贈。

某公自陳平生儉素,雅不需此。見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攜歸。

某公送賓之後,徘徊廳事⑤前,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⑥。

家人請進內午餐,大遭詬誶⑦。 忽聞數人吃吃竊笑。

視之,無跡;尋之,聲在承塵⑧上。蓋狐魅雲⑨。

《泥古不化》寫了壹個不能學以致用、拘泥古書的讀書人。文中寫了他照搬古書鬧出亂子的兩個事例,又寫他死後仍執迷不悟,讓人覺得他可笑又可憐。

文末的議論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學習仍具有警誡意義。 《某公表裏》由三個畫面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講學”、翰林公拒賄前後、狐魅“竊竊私笑”。

作者對那位翰林公沒有下壹句評語,讀者卻由狐魅的“笑”對翰林公的“內在”心知肚明了。結尾讓狐魅出場,真是神來之筆,既簡潔,又冷峭。

魯迅稱贊《閱微草堂筆記》道:“雋思妙語,時足解頤”“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閱讀時要註意體會。 劉羽沖,佚其名,滄州人。

先高祖厚齋公多與唱和①,性孤僻,好講古制,實迂闊不可行。嘗倩②董天士作畫,倩厚齋公題。

內《秋林讀書》壹幅雲:“兀做秋樹根,塊然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③。”蓋規之也。

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

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裏成沃壤。繪圖列幹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試於壹村。溝洫⑤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

後,風清月白之夕,每見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搖首獨步。傾耳聽之,所誦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則歘⑥隱。次日伺之,復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歟?何文勤公嘗教昀⑦曰:“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壹卷書亦能害事。國弈不費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⑨。

’”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概述〕有壹個叫劉羽沖的讀書人,性格孤僻,好講古制。壹次他偶爾得到壹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壹年,便自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

恰好這時有人聚眾造反,劉羽沖便訓練了壹隊鄉兵前往鎮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後來他又得到壹部古代水利著作,讀了壹年,又聲稱可以把千裏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讓他在壹個村子裏試驗,結果溝渠剛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順著渠道灌入村莊,村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