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著述頗豐。據《人子須知》載,楊公著書有九部:《疑龍經》、《撼龍經》、《畫夾圖》、《四大穴法》、《立錐圖》、《拔砂圖》、《胎腹經》、《望龍經》、《倒杖法》;據《四庫術數叢書》載,楊公著書有五部:《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奧語》、《天玉經》;其它風水書中關於楊公風水理論著作的記載頗多。經考,最可靠為楊公著的至少有三部:《青囊奧語》、《天玉經》、《玉尺經》。
《四庫全書·提要》、《江西通誌》、《南安府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書錄題解》、《宋史·藝文誌》、《曾氏族譜》等編著對楊公事績均有記載。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任李寶田教授在為我們著述壹書所作中寫道:“風水是中國獨樹壹幟的文化現象。集古代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民俗乃至生態觀念於壹體的綜合性理論,應當說博大精深。”由於唐代楊公在贛州進行長期的風水術傳授、研究、發展和實踐。因此,贛州成了中國風水學術的發祥地,堪輿名師的搖籃。所以世人雲:“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
《玉尺經》是繼東晉郭璞《葬書》之後的又壹部古代風水重要經典著述。如果說,在中國風水羅盤面世之前,東晉郭璞《葬書》奠定了中國風水――葬(藏也)乘生氣的科學理論基礎,使郭公成為中國風水的鼻祖,深受後世風水界的推崇;那麽,唐代楊公就豐富和完善了以郭璞《葬書》為理論基礎,具有古代科學思想的,理論系統的,便於規範化操作的郭(璞)、楊(益)正統風水術,創造了具有正針和縫針(內盤和外盤)規制的風水羅盤。並著述了包括《玉尺經》在內的壹批經典秘籍。楊公也就被歷代風水界尊稱為風水宗師。
明代以後,風水流派紛呈,風水著述繁雜,風水術士多如牛毛,他們都稱自己是正宗傳人,自己的著述是楊公真傳等等。由此可見,楊公在風水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顯赫。
確為楊公所撰的正宗《玉尺經》內容只包含“三賦”:《造微賦》、《天機賦》和《逐吉賦》。其中《造微賦》主要內容是總述風水理法,論析龍水交會合玄空的四大局的理論。《天機賦》主要是論說了如何考量、推斷水神禍福吉兇的要領。《逐吉賦》陳述了如何步量、推斷峰(砂)禍福吉兇的規則。在楊公《玉尺經》面世之後,唐代雖已有刻版印刷術,宋代畢升始創了泥活字版印刷術。但由於長期印刷手段的落後,文化信息的閉塞,加上皇族對秘籍的專橫控制,故其真跡難以廣泛、及時的流傳。由於後代風水術的大紊亂和江湖化的原因,在《玉尺經》的手抄秘傳的過程中就逐漸摻和或拼貼了非楊公真傳的篇文。為此,我們在本書編著中做了壹些考證甄別工作。
壹、對收藏的六種版本的《玉尺經》原文,無論其版本的真偽、混雜與否,依照原文編列鋪陳,便於讀者比較、考量和研證。
二、將明代劉基(字伯溫,號青田)在《地理天機會元》、《劉氏家藏葬法》、《埽葉山房珍藏本》、《民間收藏本》四種版本中對審勢、審氣、審龍、審穴、審向、審砂六篇和“三賦”所作的註釋以“劉釋”為題編排在冊。在“六審”篇每句之後加註了“作者按”。
三、每篇之後還作了簡要的“分篇評析”和“總括點評”。
四、為了便於***同研討,我們對“三賦”試作了“白話解”。其中《天機賦》和《逐吉賦》二篇的“白話解”,是作者根據李三素公的註釋義理而作的。
五、作者本欲對明代劉基的註釋章句加上標點符號。但在試點時發現有的可點前,也可點後,而意義卻相徑庭。為防巧拙有差,仍保持原版原文,讓讀者自行領會斯文,豈不更為客觀自由。故未加標點。
由於現代科學的進步,電子、磁力學、光學、核子、超導、信息工程和生物工程的研究成果與日俱增,使我們的工作、生活有了古人許多不可思念的、新奇的用具、工具、儀器、影視傳播手段及硬件。使古小說中的“千裏眼”、“順風耳”等曾經認為是虛幻的想象的東西變成了現實,不再是神話。《中國風水應用學》作者張惠民先生,提出了宇宙氣和人體氣場的理論,認為是同頻電波似的氣散波,由骸骨擴散到人子,還列舉了許多事物來證明他的論點。也許有壹天,隨著科學的發展,使風水神秘奧妙的面紗能得以揭開。誠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古代科學的幼稚,古籍中難免有以偏概全的瑕疵,但我們就斷言它是荒誕不經的,似乎還為時過早。我們認為,對於風水這個歷史悠久,根深廣植的民俗文化,所采取的態度應當是:既不能壹味承襲前說,唯書唯古,固步自封,又不能抱全盤否定的非歷史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來苛求前人。而應當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冷靜分析,科學研究,批判地繼承前賢留下的文化遺產,古為今用,為新時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