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2月19,寂寞的寒夜,清華校園日晷旁,壹片燭光幽幽。人群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只有小提琴悲傷的曲調在寒冷的夜空中飄蕩。清華大學數十名師生在此緬懷10年前逝世的老學長錢鐘書先生。學生們冒著嚴寒自發前來,手持蠟燭在錢老師的照片前排成“心形”圖案,有秩序地在錢老師的照片前鞠躬並獻上白菊花。
偶爾有路人好奇:“這是紀念誰的嗎?”
有人低聲回答:“今天是錢鐘書先生逝世10年。”
10年,沒有聲勢浩大的紀念和熱鬧的宣傳,錢先生10周年慶在沈默中逝去。
10年前錢鐘書安詳辭世。那壹天,清華南北主幹道上飄著壹千只紙鶴。就這樣,學生們悄悄地告別了他們的老學長。當時,F * *總統打電話給江洋先生表示哀悼。根據錢先生的遺囑,楊先生將壹切從簡,他的葬禮在57小時內結束。以至於八寶山的告別儀式只有20分鐘,以後都是賓客盈門。壹位以前的朋友回憶說,“當時好安靜”。
燭光前沒有壹點聲音。面對燭光背後照片中安靜溫和的臉龐,人們回憶起大師帶給我們的好奇、驚嘆和深深的崇敬。
他的生活並不平靜。
吳宓稱贊說:“才、情、識兼備,新舊中西文化相通”;學術界稱之為:“中國有學問有學問,當代文化是昆侖”;天下驚曰:“絕美,大師,乃天才也。”。無論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圍城》,還是近乎天書的《管子錐子》,都曾壹次次讓國人驚嘆,讓世人感嘆。
然而,他只是靜靜地坐在書房裏,埋頭看書,照常做著自己的學習。19歲的他壹進清華,就立下了“掃庫”的誌向。他每天只從圖書館帶回來壹大堆書,邊讀邊用粗黑的筆畫寫好句子。他是博物館裏許多珍貴線裝書借閱名單上的唯壹壹個名字。而且每當他讀完壹本書,基本上只要看壹遍就能逐字逐句背下來。對於這種“相機般的記憶能力”,同學們自我感嘆。當年的同學許振德回憶說:“圖書館借的書那麽多,我怕我比不上錢師兄,也怕我下課後努力不起來。”
世人知道錢鐘書,多半是因為《圍城》。但真正奠定他在學術圈地位的是管錐。這是王先生在研讀了《周易》等中國十部古籍後所寫的筆記和散文集。用優雅的文言文寫成,引用了大量西文原著,引用了4000位作家數萬部作品的數萬份書證。這本書問世以來,別說讀過的人寥寥無幾,就算是通讀過的也屈指可數。
當追悼會主持人問“誰知道錢鐘書先生最著名的學術著作是什麽?”幾十個人中只有幾個人能回答他們。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可能不知道這部傑作講的是什麽。
不能涉足其中,欣賞大師才華的人可能會問,“管錐”對大眾能有什麽意義?6月5438+09日,前來參加燭光追悼會的清華大學黨委學生處主任杜先生說:“‘修身、治國、平天下’前面有兩句話,讓我們停下腳步,心不在焉。錢老師的學習是‘心不在焉’,我們今天的社會,今天的這個校園,有多少人是‘心不在焉’。”
錢先生沒有在意別人的不理解。即使面對生活的艱辛,他也只是默默的把自己埋在書裏,試圖忘記身邊的悲傷。“文革”期間,他被送去勞改,每天只能讀馬列著作。但只要他拿起書,就能興趣盎然。後來第壹批“老弱病殘”被“特赦”回京,但名單上沒有錢鐘書和江洋。丈夫和妻子平靜地走回小屋。楊先生說:“給我們這樣壹個棚子,我們就住下,好不好?”錢先生歪著腦袋仔細想了想,道:“沒有書。”
“文革”後,學術界對錢鐘書先生的褒獎聲日益響亮,但錢家的治學卻壹如既往的平靜。他謝絕了所有記者學者的來訪,難免有人將此誤解為“清高、孤傲、自以為是”,但認識他的江洋先生說:“他在大師中從不偏私...他只想安心學習。”
壹位參加追悼會的清華大學博士生說,第壹次看《圍城》的時候,只覺得像書上說的那樣,生活中處處都會有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裏的人想逃跑”,這就是人類的“圍城困境”。後來他讀到第三遍的時候,突然明白了:“圍城不是別人給的,是人們在日復壹日的生活中編織的。沒有虛偽,他們怎麽活?”錢先生沒有為自己築起圍城,所以他壹生都活得從容而真誠。"
由於拒絕與媒體合作,錢鐘書先生似乎成了某些人所寫的“魔鏡”中的壹個形象。《錢鐘書出魔鏡》壹書是這樣解讀他的:“當我們把錢鐘書的魔鏡翻過來的時候,發現鏡背上刻著壹行字:做壹個完整的人。”
1998 19二月19,錢鐘書日夜睡在1600病房。江洋先生沖到醫院,在他耳邊小聲說:“別擔心,我在這裏!”壹年前,他們唯壹的女兒錢媛死於癌癥。
清華先生去世後,學生們紛紛寫歌紀念他:“我總覺得每次去圖書館,還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許,王先生剛剛離開,茶還沒涼..."
清華10年後,10年後,65438+2月19,依然只是滿地紙鶴飛舞,依然只有師生沈默。10年前,江洋先生在電話裏說:“清華深情。”10年後,她說:“向清華問好。”
寒夜的清華校園燭光搖曳,汽車匆匆而過。不時有人向錢先生的照片投去好奇的目光,問“這是誰?”
他壹生冷漠,從未想過轟轟烈烈。但也正是在這種沈默中,我們似乎需要“忍受”他寫出了後人無法想象、無法企及的瑰麗之物。我們只驚嘆“這腦袋怎麽這麽長”,卻總是忘了關註他在堅持完整人格上的努力和執著。
沈默。不要奇怪為什麽錢先生的去世和10周年紀念會如此落寞。這是他發自內心的願望,也是他的生活方式。錢鐘書先生去世的時候,壹個愛他的讀者說:“世界上唯壹的錢鐘書沒有了。”是的,這個時代沒有錢鐘書,但不就是因為這個時代不再沈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