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壹個故事:壹個中醫年輕的時候,被人給了壹個修改兩個古方的任務。他選擇了其中的壹個——姑且稱之為臨摹——在以後的行醫生涯中,他用壹生的時間校對了這套錯誤百出的方子集,而當他在生命的最後壹刻終於在我們學校整理完這套方子集時,人們在壹座古墓中發掘出了壹套方子集,與他的校對幾乎壹模壹樣。故事講到這裏,我覺得應該結束了,沒註意後面幾段——無非是講故事人的壹些感想。哦,講故事的人還做了壹個假設:如果他選擇了修改另壹本書呢?從這個假設來看,這個故事設定了壹個悲傷的基調。
看完這個故事,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想法了。總是很難過之類的,我應該很替他委屈。如果他選擇了修改另壹個,那麽在古墓中出土了沒有錯誤的原始處方集後,這兩個處方都將對癥下藥,這將是幸運的。
現在回想起來,滿是回味:他用壹生證明:1,方子集有用;2.他自身的水平和能力;3.妳還需要這三個嗎?也許還有更多——他並沒有因為修改這套方子而錯過行醫。在行醫的過程中,他不斷地核對這個處方集中的處方,挽救了很多錯誤處方集的患者。。。。。。他是壹個值得尊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壹刻,新出土的方子集證明了他的價值。他很幸運。
以上只是壹個故事,壹個關於幸運和悲傷的故事。
至此,這個故事應該徹底結束了,我想說的才剛剛開始。
《道德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在這兩千年裏,沒有壹本書像它壹樣,有幾千個版本,每個版本都不壹樣。自漢末道教興起,此書及其作者老子被推上神壇,愈發撲朔迷離。
老子在這五千字裏說了什麽?
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哲學;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治國之道;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戰術;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兵法;有人說老子講的是養生。。。。。。解讀《道德經》的人包括平民、官員、皇帝。有儒道佛弟子。。。。。。從流傳的經典來看,先秦時期就有人開始詮釋了。壹切看起來都挺有道理的,但仔細想想,大部分都讓我更加迷茫。
人們想從《道德經》的反復解讀中得到什麽?是了解老子的思想,還是通過老子這本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我讀過幾個版本的《道德經》,也讀過前人解讀的軍隊中壹些有影響的人的觀點,更多的時候是在全國各地的書店裏看今天的解讀。我驚嘆於這些解讀的豐富和多樣,讓《道德經》更廣為人知,也增添了壹些角力——無數人想在這短短的文字裏找到點什麽,他們也確實找到了;更多的人想通過這五千字的解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做到了。無論誰持有什麽觀點,他們的解讀文章字數都遠遠超過5000字,尤其是現代人的解讀文章,都有厚厚的壹本書——所有的解讀文章加在壹起,5000字後加個壹萬字,這個字數應該勉強夠。
然而,所有這些解讀真的出自《道德經》嗎?我不敢妄下結論,但從《道德經》的幾個版本(王筆本、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兩部、郭店楚墓竹簡)的比較來看,我能確定的是,《道德經》不講養生。
至於戰術和兵法,我覺得大家在這方面都有些聰明。如果壹本書裏有幾個字是講殺人的,那是講殺人的書嗎?顯然,這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成立,相當多的書和文章都會被指控教唆犯。
什麽是哲學?我很慚愧,我到現在才明白這個定義。第壹,我沒去那麽多學校,老師也沒教我這個術語的定義。第二,我實在想不通這兩個詞放在壹起是什麽意思。從人們使用這個詞的頻率來看,是相當高的,比如人生哲學、電影哲學、閱讀哲學、商業哲學、戰爭哲學。。。。。。由此推測,哲學這個詞就有了真理的含義,有了它的意義。那麽作為老子,寫書寫文章,揭示壹些道理,如何揭示壹些東西,這也是揭示哲學。那麽說《道德經》講哲學也沒什麽好說三道四的。
那麽,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治國嗎?我的看法:有,但不全面。主要講如何管理世界。我所說的世界和我們現在談論的世界非常不同。我說的這個世界,就是周天子統治的疆域。在這個世界上,有數百個國家。至於實際人數,不好意思。我也邀請妳去讀歷史書。
這只是個人看法,但上面很多話都跑題了。現在讓我們回到正題。
應該如何解讀《道德經》?
第壹,態度。這是壹個很重要的前提,不可或缺。個人有兩種態度:壹是搞清楚《道德經》想告訴我們什麽;其次,我用《道德經》來表達我的壹些觀點和看法。而且第壹種態度是正確的。
第二,詞語的含義。看書的時候,有不認識的字,有看不懂的字,這很正常,尤其是《道德經》寫於2000多年前。在這兩千年間,漢字不斷發展和豐富,大部分數字的含義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同壹個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義是必然的。這本字書《說文解字》的選本必不可少,其余的如《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典》、《辭海》等都有。那麽,《道德經》中的詞語應該用什麽含義呢?個人認為:首先要考慮壹個詞的本義,不能解釋才考慮引申義,引申義出現的時間不能晚於老子生活的時間——這是壹件很難的事情,有些詞無論用哪種意思都解釋不了。然後,考慮這些詞是不是外來詞——這是壹件很難的事情,沒有相當的水平是不可能做出判斷的,沒有相當的水平也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坦率地說,我只能根據專家的判斷來選擇這些詞是不是外來詞以及它們的原詞應該是什麽。尤其是楚簡,更是直指我。
第三,句子閱讀。眾所周知,標點符號是從國外傳入的,不是很多年前。在古代中國,人們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有些文章會用壹些符號來表示意思,但是它們不像現代的標點符號那樣清晰。所以停頓的選擇取決於個人,根據個人理解,不同的斷句會有不同的含義,這也是《道德經》引起這麽多爭議的原因之壹。每個讀《道德經》的人都忽略標點符號,按照自己的理解斷句。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都要重新斷句,只是有幾個因為斷句而模棱兩可(個人看法)。而且還有壹些斷句無法確定。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話叫“近世多真理。”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卻是可以引導的方向,也是最有可能正確的方向。從《道德經》之外的其他文獻來看,越早越接近真實面貌,直到原始。所謂激進,就是這個意思吧?
第五,在《道德經》內部尋找答案,而不是外部。間接證據總是間接證據,而不是直接證據。
第六,盡量拋開別人解讀的影響。尤其是名人的意見。我這裏說的不是對詞義的理解和爭論,而是對句子段落乃至全文的看法。
第七,也可以找出這個版本的道德經只對壹個版本說了什麽。以上六點也適用於某個版本的解讀。
第八,所謂的檢討和恢復都是扯淡。我都不知道它是什麽樣的,那我怎麽確定它的標準是什麽呢?怎麽才能知道“還原”的東西是不是“原物”?在更早出土完整版《道德經》之前,壹切都是徒勞和不負責任的。
說了這麽多,能和故事開頭扯上關系的就是“八分之壹”了。
故事中的中醫修正方子集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有壹個標準,是可行的——方子能不能治病,就這麽簡單。
《道德經》呢?完全不壹樣。我不知道校對和修復古代文獻的依據是什麽樣的標準和準則。估計是根據出土文獻的年代。接近更早的文獻應該是指導方向,對迄今為止,最早可用的《道德經》文獻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總共不到三千字,組織者分為A、B、C三個部分,這些竹簡的內容是重疊的。簡牘上的文獻對應的是後來的帛書甲、乙和王弼的註釋,但從文本解讀上看有所不同,也就是說要重新認識。那麽,如果要對它們進行校對和還原,應該怎麽做呢?這個頭疼的問題是專業人士應該擔心的,與我們無關。
哪個版本是基礎?簡.本。阪本王本?河官書?。。。。。。這是壹些更早的版本,我也不敢說以後不會出土更早的版本。也許有人在他的盒子下面藏了壹本道德經。。。。。。
每個人在閱讀壹本書、壹篇文章時都會有壹些感受和看法,這是必然的,不能成為批評和攻擊的理由。相反,這種感情和意見的交流會幫助別人。但是,如果妳自己制定了壹些標準,而這些所謂的標準沒有說清楚,妳就去做壹些校對、還原之類的工作,這就是創造壹個新的版本。這叫添亂,令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