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鹿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鹿,高大的身軀很像駱駝,四條長腿也與駱駝相似,肩部特別高聳,則又象駱駝背部的駝峰,因此得名。另外從前還有人認為它的唇似馬,身體和四肢象鹿,蹄似牛,所以也稱之為“麇鹿”或“四不象”。壹般體長為200~260厘米,肩高154~177厘米,體重450~500公斤,但產於北美洲的體長都接近300厘米,體重可達650公斤,最高記錄為1000公斤左右,堪稱鹿類中的龐然大物。
馴鹿全身的毛色都是棕褐色,夏季毛的顏色比冬季深得多。頭部很大,眼睛較小,臉部特別長,頸部卻很短,鼻子肥大並且有些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長,比下嘴唇長5~6厘米。另外它沒有上犬齒,這壹點與其他鹿科動物不同。雄獸和雌獸的喉部下面都生有壹個肉柱,上面長著很多下垂的毛,稱為頷囊,但雄獸的更為發達。軀體短而粗,看上去與4條細長的腿不成比例。它的尾巴也很短,只有7~10厘米。僅雄獸的頭上有角,也是鹿類中最大的,而且角的形狀特殊,與其他鹿類不同,不是枝叉形,而是呈扁平的鏟子狀,角面粗糙,從角基向左右兩側各伸出壹小段後分出眉枝和主幹,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間寬闊,很像仙人掌,在前方的三分之壹處生出許多尖叉,最多可達30~40個。每個角的長度超過100厘米,最長的可達180厘米,寬度為40厘米左右,兩只角橫伸的幅度為230~160厘米,重量可達30~40公斤!
駝鹿的祖先寬額駝鹿出現於200萬年前的更新世前期,而現生的駝鹿是在大約20萬年前出現的。它在國外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分化為6~7個亞種,不同亞種的毛色有所不同。我國是其分布區的南緣,在歷史上的分布也很廣,而且數量較多。根據化石記錄,駝鹿曾見於哈爾濱地區的松花江流域附近的晚更新世地層中,當時在這個地區還是壹片森林,氣候濕冷,適於駝鹿生活。我國的古籍文獻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駝鹿,出寧古塔(即今寧安縣)、烏蘇裏江,壹名堪打罕,頸短形類鹿,色蒼黃無斑,項下有肉囊如繁纓,大者至千余斤,角扁而闊,瑩潔者為決勝象骨,俗呼扳指”。但現在僅見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北部、完達山,以及新疆阿爾泰山壹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