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先秦〕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誇父與太陽賽跑,壹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還沒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他丟棄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誇父使人類在生命——時間——生命的關系中,獲得了相對和諧與永恒。
在中國古籍中,有不少關於“不死山”、“不死樹”、“不死草”、“不死泉”的神話傳說記載。這本身就已表明了遠古之時先民對生命的有限、死亡的恐懼以及對生命永恒的渴求和信仰。
對於誇父逐日,陶淵明有詩雲:“誇父誕宏誌,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陶淵明不認為誇父逐日是“不量力”,而視之為與時間抗爭的宏誌,並且認為誇父逐日雖告失敗,但由於“杖化鄧林”即為後人提供物質資料而可以相對延長生命長度, 達到了與有限生命的抗爭目的,因而是“功竟在身後”。
先民對太陽與時間的崇拜與恐懼,構成了先民的心理因素,從而影響到先民們對生命與生死的看法。綜觀人類逐日等太陽系列神話,可知有限的人類生命強烈地向往生命永恒。
遠古先民,通過幻想、想象與逐日等神話來表現他們對生命——時間——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類生命,強烈地向往永恒的時光。有限的個體生命,“飽嘗”時光流逝帶來的痛苦。人類為追求永恒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絕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