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邊肖給大家帶來的古代九拜儀式是什麽?希望能幫到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古代,人們最基本的禮儀叫做九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說起跪拜儀式,大家肯定都看過,也知道怎麽跪,但是顧名思義,跪拜有九種方式。在古代,跪拜被認為是最恭敬的禮儀。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跪拜儀式,於是就有了“九拜”的說法。九種九拜是什麽?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首先,磕頭、點頭的儀式
《李周官純大竹》記載的“九拜”名稱有:“壹、磕頭、二、點頭、三、空、四、振、五、吉、六、兇、七、奇、八、九。”
稽首如何行禮?漢代儒家鄭玄解釋說:“跪拜在地。”意思是磕頭就是當妳低頭的時候,頭觸地,停壹分鐘。但在考古發現的周代青銅器銘文中,經常見到“俯首稱臣”的記載,表示磕頭儀式應該是跪下臣服,頭低至手,心安理得,稱為“俯首稱臣”。然後手觸地,頭垂下觸地,手不分離。這是“磕頭”儀式。很多文件之所以不說“鞠躬盡瘁”,很可能是因為疏漏。
周代“九拜”中,磕頭禮最為重要,壹般用於皇帝郊祀天地、大臣(包括大臣、大夫、士等)等重要禮儀場合。)要拜君主,子女要拜父親。例如,在春秋時期,晉國的醫生石基向晉靈公進諫時,他就磕頭了。
諸侯相見,壹般都是鞠躬行禮,而不是磕頭。當和齊侯結盟時,齊侯向進貢,但只是進貢,沒有向齊侯進貢。入盟的齊國人很生氣,而魯的大臣孟只用了壹句“妳不是天子,也沒什麽損失”,讓齊國的大臣們啞口無言。
當然,如果有特殊原因,君主磕頭也是可行的。春秋時期,魯襄公去晉國,向晉軍進貢..晉國的君主和大臣們都很困惑。晉文公知道覺得不合適,就提醒魯襄公說:“周天子還活著。妳向我們國家的君主致敬是不禮貌的。”魯國的大臣孟憲子向晉國的君主和大臣解釋說:“我們的國家靠近齊國,這個國家有著悠久的仇恨歷史。壹旦兩國發生戰爭,魯只能寄希望於金的援助。所以我們國家的君主應該向金君進貢。”
雖然從理論上講,卿大夫的臣子應該向他們的主子(也就是卿大夫)表示敬意,但是在周朝,臣子是不能向卿大夫表示敬意的。這並不是說大臣們的地位是高貴的,而是因為清,醫生和他們的大臣必須向君主進貢。如果臣子也向他的主子卿大夫磕頭,就有混淆君卿大夫之嫌。因此,臣子應該向他們的主人鞠躬,只是簡單地鞠躬。
突然點頭可能是讀過壹些古籍的讀者比較熟悉的壹個名詞。比如古代書信中常說的“點頭再拜”。那又怎樣?如何點頭?鄭玄解釋道:“低頭敲地。”意思是下跪時,先跪下,雙手跪拜,然後手觸地,頭隨之低頭,用額頭敲地,立即起身。如果額頭觸地後沒有立即擡起,則為“吉秀[s m: ng]”(額頭)禮,主要用於喪葬場合。
點頭禮壹般用於同輩,或者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之間。諸侯國的大臣如果拜訪其他國家的君主,應該先點頭。春秋時,吳國入侵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國的大臣沈去秦國求援。知道了他的目的,秦愛公拒絕自找麻煩,拒絕見面。沈靠在秦王府的墻上,“壹天到晚哭,勺七天不能喝”。秦愛公被他的真誠感動了,於是見了他。見到秦愛公後,沈“九點鞠躬”,並告訴秦他有興趣。秦愛公終於同意出兵救楚。
在特殊場合,如果女性有重大緊急情況需要求助,她會偶爾違反常規禮儀,向被求助的人點壹下頭。春秋時期,晉襄公死後,太子高益(後來的晉靈公)很年輕。晉國執政的大臣們對繼承人的選擇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欲擁晉襄公之弟、賢能之子雍為君;賈姬想讓宮子庸的弟弟龔子悅。趙盾派人去秦國迎接公子勇,同時派人刺殺公子樂。秦康公派兵護送公子勇回國,即位。這時,太子的母親穆伯抱著太子,在宮廷裏日夜哭泣。然後,王子的母親抱著王子哭著去了趙盾的家。她向趙盾點頭致意,並指責趙盾違背了襄公的臨終囑托。趙盾等人無奈,只好放棄初衷,改立太子為皇位。
二、空頭、振拜、祥拜、兇拜
空先禮,鄭玄解釋道:“鞠躬至頭至手,所謂鞠躬至手。”綜合其他文獻,鄭玄的筆記應該提煉為:空中行第壹個軍禮時,低頭時,頭不叩地,只向對方投降,同時頭向手屈。這種跪拜儀式是君主答臣,自上而下回答的禮儀。也就是說,是長輩對晚輩或晚輩的敬禮。所以在《火中涅槃》中,梅和拜謁時,犯了壹個禮儀上的錯誤:梅長蘇先向鞠了壹躬,也投桃報李。從姿勢來看,王靜磕頭了。根據前面所說,梅應該向景王磕頭,以示對上帝的尊敬。景王應該以空首禮作為回敬。
唐代儒者孔英達解釋說:“對顫栗變化的崇拜,就是有敬有畏,所以是震動。”大概是對“易”和“累”兩種崇拜的統稱。鄭玄對《國飲之禮》的註釋說:“推手之時,必感累。”“易”是指雙手偏置,兩臂弓起,微微前後推動;“厭惡”是上下輕微的震動。
“白吉”和“猛拜”都是葬禮場合使用的禮儀。根據鄭玄的筆記,兩者的區別在於行禮的姿勢不同:“白吉,拜而後檢討”,而“猛拜”則正好相反:“猛拜,檢討而後檢討。”二、致敬者與死者的血緣關系不同:執行“白吉”儀式的人是崔子·張步(男性是叔叔、阿姨、叔伯、阿姨、兄弟,已婚女性是父母,孫子是祖父母。不持喪杖,喪期壹年者(含崔子三月、大公、肖紅、四川等喪種);進行“猛拜”儀式的人,是穿衣服的,服喪三年的人。
三。白螭、白豹和白素
唐代儒家賈認為,奇祀是由空祀派生出來的壹種祭祀儀式。但是,自東漢初的儒家杜子春以來,對於如何行禮,壹直有不同的解釋,沒有定論。有人說是先屈單膝,和漢代的“拜亞”壹樣;有人認為那只是壹種崇拜;有人認為氣應讀作“倚”“倚拜”,即捧、嵇等人拜時,身倚、嵇等人拜;還有人認為,在空中做第壹次跪拜時,用雙手互相擊打,做壹次跪拜。如何敬禮,恐怕很難下結論。
褒祀,鄭玄反駁了鄭忠“褒祀,今節祀”的說法。他認為贊美應該作為壹份報紙來閱讀。再次頂禮膜拜。敬禮時,首先雙手放在胸前,鞠躬;然後跪拜磕頭。我經常這樣對妳。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再磕頭簡化為再磕頭,無論是臣拜君,君答臣,甚至是庶人相見,都可以使用。
蘇北是“九拜”儀式中最輕的壹種,主要是軍人和婦女使用。鄭玄解釋道:“蘇白丹下手了。”他說:“蘇白,低頭。”他們都太簡短,不知道如何敬禮。孫詒讓的解釋更詳細。他說,蘇白的意思是“捂膝微俯,手若低,頭不抵手,手若低,頭不抵地。”意思是拜神時雙膝跪地,微低頭,雙手跪拜。但是士兵去祭拜的時候,因為頭盔的原因,不方便下跪。這就是禮記上說的“不拜。”壹個士兵去拜的時候,微微下蹲,上身稍微俯下,集合部下鞠幾個躬。
無論在平時,還是有結婚、加冕等吉祥事件時,女性都要用拜的儀式。就像孫詒讓說的那樣,膜拜壹下就不用沾地了。只是參加葬禮的時候,去祭拜的時候,需要用手夠到地面。如果是在葬禮上,女方充當送葬者(主持葬禮的人)。壹般丈夫去世,或者丈夫去世後,子女去世,家裏沒有其他長輩主持葬禮,女方會充當送葬者,所以不能用拜祭儀式,而要用祭奠儀式。
另外,男女拜神時,手根據性別和事項疊放在不同的位置。《禮記·內則》:“男敬左手,女敬右手。”這就意味著,正常情況下,男性敬禮時,左手要放在右手上方(前方),女性右手要放在左手上方(前方)。如果受害者跪拜,就會反過來:男方右手放在桌子上,女方左手放在桌子上。《禮記·談弓》記載了壹個相關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們站著拜的時候,孔子把右手放在左手前面。弟子們也模仿老師的敬禮姿勢。孔子連忙糾正說:妳太好學了!不問為什麽模仿我,卻不明白我為什麽要這樣敬禮。因為姐姐死了,我還在服喪,就低頭把右手放在左手前面。妳模仿我是不禮貌的。於是弟子們趕緊“改錯”,按照通常的儀式,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李周》中記載的“九拜”,由於受禮者的身份、地位的高低、行禮者的性別、行禮的場合或事項等因素的不同,對“九拜”的種類和姿勢都有嚴格明確的規定。這就需要行禮者審時度勢,選擇合適的禮拜儀式。由於“九拜”禮儀復雜,後人也對其進行了簡化和創新。今天,當人們見面或交流時,他們更多地使用從西方傳入的握手、擁抱和鞠躬等社交禮儀。
“九拜”儀式雖然禮儀復雜,有損人格尊嚴,但在當今文明社會肯定不值得提倡、應用和傳承。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它仍然值得現代人有壹個基本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壹些以古代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影視劇中制造“重傷”,以免引人發笑,誤導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