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死窯”又稱“自死窯”、“寄死窟”、“老人洞”等,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叢中挖掘可容壹人大小的洞窟用來寄放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是2000多年前我國的習俗,如同纏足壹樣,很早就已經廢除。自2000年以來,在我國川、陜、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遊及其支流發現了大批古代“寄死窯”,專供到了60歲的老人自我死亡時使用,也證實了棄老習俗的存在。
(感謝知友補充,現在在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江對岸的老化肥廠下面的碼頭邊可以看到這些遺址)
2. 驢拉套(仍存在)
驢拉套是河南偃師市的習俗,新郎的父母扮成驢或者小醜拉著婚車(婚車壹般也會有司機踩油門)為婚禮增添喜慶,此過程中會安排用鞭子抽打等情節(但只是演戲,參與的老人是樂意的)。
偃師市曲劇團原團長牛建波介紹說這是在偃師市農村流行的壹種婚俗——“驢拉套”,但這在城市裏並不多見。當地有種說法:媳婦要想發,公公婆婆往家拉。穿戲裝主要是喜慶,同時,民間有“古裝辟邪”的意思,而化裝則意味著給新郎新娘未來的日子增光添彩。
(之所以覺得恐怖是大家想出來的這種用父母開玩笑形式,也有人覺得沒什麽,所以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罷了)
06年河南新鄭市和莊鎮的壹對新人結婚時曾出現過這壹幕,是驢拉套的壹個極端個例,引起了較大爭議:
兩位新人坐在沒有膠皮軲轆的馱車上,農村俗稱“驢夾板”。新郎的父母在前面拉車,兩位老人的脖子上掛著牲口脖子上掛的小鈴鐺, 臉上塗滿炭黑,壹邊吃力地拉著馱車向前走,壹邊還要在地上學驢打滾,旁邊還有人在他們身上抽鞭子,有人往他們嘴裏塞幹草。這些還不夠,最讓人目瞪口呆的是,兩位老人還要學驢“拉糞蛋兒”。他們當然拉不出來那東西,有人用核桃撒在地上代替。此時的新郎新娘,在馱車上開心地笑著,不時擁抱親吻,完全沈醉在新婚甜蜜中,全然不顧前面拉套的兩位老人已是汗流滿面。
3. 趕屍(仍存在,但不是真“趕”)
趕屍是湘西的習俗(湖南省的西部,主要是在沅江流域壹帶,據說趕屍是以沅陵,瀘溪,辰溪及漵浦這四個地方最為盛行),是傳說中可以驅動屍體行走的法術,壹說是道術壹種,屬於茅山術的壹種。趕屍屬於白巫術,即讓壹連串客死他鄉的屍體,尾隨在趕屍者身後,穿州過省地返回故鄉。但趕屍不是把屍體壹直趕回故鄉的,只是帶領死屍穿過荒涼崎嶇的山區,回到平原地,交給來接運的鄉中親人,讓他們把屍骸放進棺木內,用其它的交通工具,把棺木運回鄉間入土安葬。
CCTV走進科學版本揭秘所謂“趕屍”,其實就是“背屍”而已。趕屍匠找人將屍體分屍,然後在殘肢上噴特制藥水,防止屍體的殘肢腐爛。“趕屍”的騙局是由壹人喬裝死人;另壹人扮成“趕屍術士”。如果路途遙遠兩人的角色就壹日壹換。“死人”頭戴大草帽,將整個頭部覆蓋無余,連面部的輪廓也難叫人看得清楚;身著青面長袍大褂;膀臂披掛紙錢、黃表。行走時紙錢飄飄蕩蕩,活象舊劇裏扮的孤魂野鬼;四肢捆上斑竹篾片,象是骨科用的夾板,其作用是不讓手足關節彎曲,使舉腿跨步硬枝梗桿,儼然壹具僵硬死屍的樣子!其狀至為恐怖,見者唯恐避之不及。“術士”引路走在前面,形神枯稿,滿面煙容,踽踽斜行,時時掉頭關照後面跟隨的“死人”,邊走邊丟紙錢,名曰“買路錢”;“死人”則沿著“買路錢”向前挪動足步,實際上紙錢成為了路標。引路人還提著壹個燈籠,火光半明半滅,閃爍不定,這也是為 “死人”指明去處的暗號。背上高聳聳的背壹夾背;滿咚咚的盛著紙錢和香蠟。就這樣,壹前壹後,緩緩的,陰森森的,幽靈似的,走在荒郊小道,或僻靜的小待小巷裏。未晚投宿在雞毛店中,點燃香蠟,焚燒紙錢,壹時充滿陰風慘慘的氣氛,使人不敢與之接近。
4. 金蠶蠱(民間傳說)
金蠶蠱是民間傳說,傳說在福建地區有養金蠶蠱的習俗(福建具體什麽地區我上人類學的課沒好好聽忘記了抱歉,是在講乩(ji讀壹聲)童的時候講的,感興趣可以看看乩童_百度百科)將多種毒蟲,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壹起放在壹個甕缸中密封起來,讓它們自相殘殺,吃來吃去,過那麽壹年,最後只剩下壹只,形態顏色都變了,形狀象蠶,皮膚金黃,便 是金蠶。也有的說,把十二種毒蟲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經過七七四十 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爐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這樣獲得的金蠶是無形的,存在於香灰之中。放蠱時,取金蠶的糞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讓過往客人食用。
中蠱之人如果不及時醫治,便會感到胸腹攪痛、腫脹,最後七孔流血而死。死時口鼻之間會湧出 數百只蟲,死者的屍體即使火化,心肝也還在,呈蜂窩狀。
5. 蠱毒(民間傳說)
蠱毒是苗族恐怖的習俗,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在老昆明人為中蠱之人以蛋"滾蠱"的咒詞裏,曾提及—長串蠱名,如金蠱、銀蠱、長蟲蠱(蛇蠱)、編短蠱、蝴蝶蠱、媽裏兒蠱(蜻蜓蠱)、居家養的蠱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種蠱。據悉,古籍記述或民間傳說的蠱的種類,還有金蠶蠱、蛤蟆蠱、蜈蚣蠱、蜮盎(水蠱)、羊蠱、魚盅、牛蠱、犬蠱、雞蠱、鵝蠱、草蠱、菌蠱、虱盅、蠍子蠱、鬼蠱、馬蜂蠱、大象蠱、螞蟻蠱、豬蠱、蜘蛛蠱、鱉蠱、青蛙蠱、服媽蠱、麻雀蠱、烏龜蠱、稻田蠱、樹蠱、煩踢蠱、皖螂蠱、挑生蠱、石頭蠱、篾片蠱、溶蠱、腫蠱、牛皮蠱、犁頭蠱等。不僅種類多,而且善變化以至無窮,讓人防不勝防,恰如晉幹寶《搜神記》所說:"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變化,雜類殊種.或為豬狗,或為蟲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狀。常行之於百姓,所中皆死。"
蠱(所有的蠱,指5、6兩條)並沒有科學依據,人類學將其作為巫術的壹種來研究,但無法證明其真正存在。所以這裏只是民間傳說,給大家看看,希望不要被誤導。
6. 天葬(仍存在)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壹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後把屍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認為可以帶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壹樣,是壹種信仰,壹種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的壹種方式,其本質上是壹種社會文化現象,從其起源、形式、內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業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會形成不同的天葬儀式。
聽去西藏的中科院教授講過,是把肉剁碎,頭砸爛直到腦髓流出來,然後糌粑(為了引誘禿鷲),等禿鷲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