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虛秘簡介

虛秘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虛秘的病因病機 5 虛秘的癥狀 6 虛秘的治療 6.1 氣虛 6.1.1 癥狀 6.1.2 證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氣虛便秘的方藥治療 6.1.5 氣虛便秘的針灸治療 6.1.5.1 方壹 6.1.5.2 方二 6.1.6 氣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1.6.1 推薦食材 6.1.6.2 推薦食療方 6.2 血虛 6.2.1 癥狀 6.2.2 證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血虛便秘的方藥治療 6.2.5 血虛便秘的針灸治療 6.2.6 血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2.6.1 推薦食材 6.2.6.2 推薦食療方 6.3 脾腎陽虛 6.3.1 癥狀 6.3.2 證候分析 6.3.3 脾腎陽虛便秘的方藥治療 6.3.4 脾腎陽虛便秘的針灸治療 6.3.5 陽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3.5.1 治法 6.3.5.2 推薦食材 6.3.5.3 推薦食療方 6.4 陰虛腸燥 6.4.1 癥狀 6.4.2 證候分析 6.4.3 陰虛腸燥便秘的方藥治療 6.4.4 陰虛腸燥便秘的針灸治療 6.4.5 陰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4.5.1 治法 6.4.5.2 推薦食材 6.4.5.3 推薦食療方 6.5 虛秘的針灸治療 6.5.1 方壹 6.5.2 方二 6.6 虛秘的推拿療法 7 關於便秘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虛秘的穴位 2 治療虛秘的方劑 3 治療虛秘的中成藥 4 虛秘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虛秘 1 拼音

xū mì

2 英文參考

deficient constipatio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虛秘(deficient constipation[1])為病證名[2]。是指氣、血、津、液、陰、陽等虛弱所致的便秘[1]。多因體氣素虧,或因發汗、利小便耗傷津液,或病後元氣未復,精虧血枯所致[2]。虛證有氣虛、血虛、陽虛[3]。氣虛宜益氣潤腸;血虛宜養血潤燥;陽虛則用溫腸通便之法[3]。

4 虛秘的病因病機

因精血津液虧耗所致的便秘[2]。多因體氣素虧,或因發汗、利小便耗傷津液,或病後元氣未復,精虧血枯所致[2]。

虛證多由病後、產後,氣血兩傷未復,或年邁體弱,氣血虧耗,氣虛則大腸傳運無力,血虛則津虧腸失滋潤,而成便秘;或下焦陽氣不充,陰寒凝結,腑氣受阻,糟粕不行,瘀積腸道而為便秘。

5 虛秘的癥狀

虛秘表現為大便幹燥,數日不行。氣血虛者面色?白,神疲氣怯,頭暈心悸,汗出氣短,舌淡苔薄,脈虛弱;陰寒內結則腹中冷痛,喜熱畏寒,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沈遲。

《聖濟總錄·大小便門》:“或因病後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氣不足,是謂虛秘。”

《潔古家珍·雜方》:“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6 虛秘的治療

虛秘指因精血津液虧耗所致的便秘[2]。多因體氣素虧,或因發汗、利小便耗傷津液,或病後元氣未復,精虧血枯所致[2]。

《聖濟總錄·大小便門》:“或因病後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氣不足,是謂虛秘。”

《潔古家珍·雜方》:“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虛秘如因氣虛、氣滯而致者,可用厚樸丸等方。津液耗傷者,可用潤腸丸。

《醫學心悟·大便不通》:“若老人精血不足,新產婦人氣血幹枯,以致腸胃不潤,此虛閉也,四物湯加松子仁、柏子仁、肉蓯蓉、枸杞、人乳之類以潤之,或以蜜煎導而通之。若氣血兩虛,則用八珍湯。”

《金匱翼·便秘統論》:“虛秘有二,壹以陰虛,壹以陽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藏幹槁。治陽虛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治陰虛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

方如蓯蓉潤腸丸、益血潤腸丸、五仁丸、黃芪湯等均可選用[2]。

氣虛、血虛的便秘,有時單壹出現,有時相兼而至,治法應兩者合參,按其氣血偏虛的程度而區別用藥,不可執壹論治。此外,還有老年下元虧虛而致便秘的,大便雖數日不解,不致引起脘腹明顯不適,但多形體消瘦,精神不足,腰膝軟弱,肌膚欠潤澤等,治宜溫潤通便,可用肉蓯蓉、麻仁之類;不效,再加黃芪、當歸益氣養血之品,氣血流暢,則大便自調。

虛證多由病後、產後,氣血兩傷未復,或年邁體弱,氣血虧耗,氣虛則大腸傳運無力,血虛則津虧腸失滋潤,而成便秘;或下焦陽氣不充,陰寒凝結,腑氣受阻,糟粕不行,瘀積腸道而為便秘。

表現為大便幹燥,數日不行。氣血虛者面色?白,神疲氣怯,頭暈心悸,汗出氣短,舌淡苔薄,脈虛弱;陰寒內結則腹中冷痛,喜熱畏寒,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沈遲。

6.1 氣虛

便秘·氣虛證(constipation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稱氣虛便秘,是指氣虛,以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難以排出,便後乏力,汗出氣短,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虛秘證候[4]。

6.1.1 癥狀

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後乏力,大便並不幹硬,面色?白,神疲氣怯,肢倦懶言,舌淡嫩,苔薄白,脈虛弱[3][5]。

6.1.2 證候分析

肺脾氣虛,傳導失司:氣虛為肺脾功能受損,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雖有便意,臨廁須竭立努掙,而大便並不幹硬。脾肺氣虛,肺衛不固,氣不攝津,腠理疏松,故掙則汗出短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健運無權,化源不足,故面色?白,神疲氣怯。舌淡苔薄,脈虛,便後疲乏,均屬氣虛之象。[3][6]

6.1.3 治法

益氣潤腸[3]。

補氣潤腸[5]。

6.1.4 氣虛便秘的方藥治療

黃芪湯[備註]黃芪湯(《金匱翼》):黃芪、陳皮、火麻仁、白蜜。本方重在益氣潤下。方中黃芪為補益脾、肺之要藥;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若氣虛明顯者,可加黨參、白術以增強補氣之力;若氣虛下陷, *** 墜脹,可合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以益氣舉陷,使脾肺之氣得以內充,則傳送有力,大便通暢。[3]

6.1.5 氣虛便秘的針灸治療 6.1.5.1 方壹

[6]

治法:健脾益氣,兼以通便。

選穴:以背俞穴、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脾俞、胃俞、大腸俞、三陰交、足三裏、關元、天樞穴。

隨證配穴:多汗者,加復溜。心悸者,加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並可加灸。

方義:脾俞、三陰交、胃俞、足三裏健脾胃益中氣,以資生化之源。關元補下焦元氣,以益脾氣。大腸俞、天樞以助大腸傳導之力。

6.1.5.2 方二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通便

選穴: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

方義:大腸俞乃大腸腑氣轉輸之處,配其募穴天樞,調理氣血,疏通腑氣;支溝宣導三焦氣機,通調腑氣;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有“合治內腑”之意,調理腑氣,恢復大腸傳導功能。

隨證配穴:氣血虛—足三裏。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壹療程。

6.1.6 氣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1.6.1 推薦食材

黃芪、荸薺、小米、山藥、大棗、胡蘿蔔、雞肉、菠菜等[5]。

6.1.6.2 推薦食療方

[5]

1.荸薺豬肚羹(《本草經疏》):荸薺250g,豬肚壹具,黃酒、生姜各適量。荸薺去皮,沖洗幹凈備用,豬肚擦洗幹凈備用。荸薺放入豬肚中,以針線縫合。豬肚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黃酒、生姜,旺火燒沸後轉為小火煮。煮至半熟時,以不銹鋼針在豬肚上刺若幹小孔,再繼續用小火煮糜爛即成。

2.黃芪芝麻糊(《經驗方》):黑芝麻60g,黃芪18g,蜂蜜60g。黑芝麻研末成糊狀,調入蜂蜜,用黃芪煎出液沖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數日。

3.菠菜粥(《本草綱目》):菠菜250g,粳米50g。先煮粳米粥,將熟入菠菜,幾沸即熟,任意食。

6.2 血虛

便秘·血虛證(constipation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稱血虛便秘,是指津血不足,以大便幹結,努掙不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健忘,或口幹心煩,潮熱盜汗,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等為常見癥的虛秘證候[4]。

6.2.1 癥狀

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澀[3][5]。

6.2.2 證候分析

血液虧虛,腸道失榮:血虛津少,不能下潤大腸,故大便秘結。血虛不能上榮,故面色無華。心失所養則悸。血虛不能滋養於腦,故頭暈目眩。唇舌淡,脈細澀,均為陰血不足之象。[3]

6.2.3 治法

養血潤燥[3]。

6.2.4 血虛便秘的方藥治療

《嵩崖尊生全書》潤腸丸[備註]潤腸丸(《沈氏尊生書》):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本方重在補血潤下。方中生地、當歸滋陰養血,與麻仁、桃仁同用,兼能潤燥通便;枳殼引氣下行。若因血少而致陰虛內熱,出現煩熱、口幹、舌紅少津,可加玄參、生首烏、知母以清熱生津。若津液已復,便仍幹燥,可用五仁丸[備註]五仁丸(《世醫得效方》):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橘皮以潤腸通便。[3]

滋陰養血,增液潤腸法:《醫宗必讀》說:“老年津液幹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並指出:“此類便秘誤用硝黃利瀉,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湯加蘇子、橘紅、杏仁蓯容,倍用當歸。”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為本法主方,血虛加黑芝麻、桑椹子。血虛有熱加地栓、槐角、黃芩。

6.2.5 血虛便秘的針灸治療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通便

選穴: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

方義:大腸俞乃大腸腑氣轉輸之處,配其募穴天樞,調理氣血,疏通腑氣;支溝宣導三焦氣機,通調腑氣;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有“合治內腑”之意,調理腑氣,恢復大腸傳導功能。

隨證配穴:氣血虛—足三裏。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壹療程。

6.2.6 血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2.6.1 推薦食材

海參、黑芝麻、阿膠、當歸、大棗、桑椹等[5]。

6.2.6.2 推薦食療方

[5]

1.木耳海參煲豬大腸(《飲食療法》):木耳50g,海參20~30g,豬大腸150~200g。豬大腸洗凈切小段,與海參、木耳加清水適量同煮,熟後以食鹽、味精調味服食。

2.阿膠蔥白煮蜜糖(《中國藥膳學》):阿膠6g,蔥白3莖,蜂蜜2匙。用水1碗煮蔥白,沸後撈出,加入阿膠、蜂蜜燉化,飯前溫服。

3.黑芝麻杏仁粥(《常見病食療食補大全》):黑芝麻90g,杏仁60g,大米90g,當歸9g,白糖適量。前三味水浸後磨糊狀,煮熟後用當歸、白糖煎湯調服。日1次,連服數日。

6.3 脾腎陽虛

便秘·陽虛證(constipation with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稱陽虛便秘,是指陽氣不足,以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面色晄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或薄膩,脈沈遲或沈弦等為常見癥的虛秘證候[4]。

脾腎雙虛證多由久服瀉劑,苦寒作脾,房勞過度,精虧腎虛,致脾虛氣弱傳送推導無力,腎虛精耗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使糞便當出不能出而成。其特點是糞蓄腸間而無便意,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便出十分艱難,排時汗出短氣,便後疲乏不堪。伴有頭眩耳鳴,氣喘心悸,腰酸背痛,腹脹喜暖,小便清長,納呆食少,排便需長期依賴瀉劑,不服瀉劑就數日不行,舌淡苔厚膩,脈虛等癥。

6.3.1 癥狀

大便秘結,排出困難,面色蒼白無華,時作眩暈、心悸,甚則少腹冷痛、小便清長、畏寒肢冷,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潤,脈沈遲[6][5]。

6.3.2 證候分析

陽氣虛衰,陰寒內結:陽氣虛衰,寒氣內生,大腸傳導無力,故大便秘結。脾虛不健,不能生化氣血,故面色蒼白無華。脾腎陽虛,腦竅失養,或痰飲上擾清空,故時作眩暈。腎陽虛,不能化氣利水,水氣淩心,故見心悸。陽虛陰寒內盛,氣機阻滯,故少腹冷痛。腎陽虛溫煦無權,故小便清長、胃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沈遲,均為陽虛內寒之象。[6][5]

6.3.3 脾腎陽虛便秘的方藥治療

補益脾腎,培本通便法:腎主五液、脾主散精,腎在下而主氣化,脾居中而司運輸,津液充,氣化行,則大便調暢。脾失輸布過化,腎失溫煦滋潤,則大便秘結,故益脾補腎法是治療頑固性便秘的大法。脾虛中氣不足,無力宣導大腸的氣虛便秘,可用補中益氣湯增當歸尾,加肉蓯蓉、威靈仙。腎陽虛氣化失職可用濟川煎加半硫丸。可用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秘:肉蓯蓉15g,懷牛膝10g,熟地黃、當歸、白術各15g,威靈仙10g。本方雙補脾腎,不燥不寒,以加強脾腎對在腸宣導運化,推動排便。對老年,久病、產後及久服瀉劑形成的脾腎雙虛便秘有較好作用,虛中夾實,腹脹結甚者可加萊菔子、厚樸各10g。脾腎陽虛,腹冷便結者,加韭萊子、葫蘆巴各10g。

6.3.4 脾腎陽虛便秘的針灸治療

[6]

治法:補腎健脾,助陽溫通。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氣海、照海、石關、腎俞、脾俞、三陰交、天樞穴。

隨證配穴:脫肛者,加長強、百會。腰冷痛者,加委中、命門。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並可灸。

方義:氣海、照海、石關、腎俞補益腎氣,助陽驅寒,溫煦下焦以散凝結。三陰交、脾俞可溫補脾陽,以利健運之功。更配天樞疏調大腸氣機。

6.3.5 陽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3.5.1 治法

溫陽通便[5]。

6.3.5.2 推薦食材

韭菜、鎖陽、胡桃仁、羊肉、生姜、山藥等[5]。

6.3.5.3 推薦食療方

[5]

1.鎖陽粥(《中國藥膳學》):鎖陽15g,粳米50~60g。洗凈鎖陽,切片,與粳米同煮,壹次食。

2.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匱要略》):當歸30~60g,生姜30g,羊肉250g。將羊肉去膻後,切成3cm見方小塊,和當歸、生姜、料酒、鹽各少許煮湯,至羊肉爛熟即可。

3.韭菜炒胡桃仁(《方脈正宗》):韭菜200g,胡桃仁50g,麻油、食鹽各適量。胡桃仁開水浸泡去皮,瀝幹備用;韭菜切成寸段備用。麻油燒至七成熱,加入胡桃仁,炸制焦黃,再放入韭菜、食鹽,翻炒至熟。

6.4 陰虛腸燥

便秘·陰虛證(constipation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稱陰虛便秘,是指陰津匱乏,以大便幹結,如羊矢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口苦口幹,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虛秘證候[4]。

津液不足證多由產後失血,發汗利小便或數下傷陰,恣飲酒漿,過食辛熱,致腸道燥熱,或感受風熱燥火之邪,或傷寒熱病傷津,或素體陽盛,飲水不足,血虧陰虛皆可導致腸道津液不足,失去對糞便後的濡潤滑利,形成津液不足便秘證。該證特點是排出澀滯,糞塊成塊,色多褐黑,味臭量少,3~5日壹行,伴有口臭唇瘡,舌幹口燥,頭昏頭痛,小便短赤,心煩易怒,五心煩熱,心悸失眠,消瘦貧血,食少腹脹,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等。前人所謂陰虛、血虛、津竭、陽結便秘,最終皆導致津虧液損,因津液不足而糞結,故皆可歸之於津液不足證。

6.4.1 癥狀

大便幹結,狀如羊屎,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口幹少津,神疲納呆,舌紅苔少,脈細數[6][5]。

6.4.2 證候分析

陰液不足,腸道失養:陰液不足,腸道幹枯,無水行舟,故大便幹結、狀如羊屎。陰虛生內熱,故口幹少津。脾失健運,故神疲納呆。舌紅苔少、脈細小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6][5]

6.4.3 陰虛腸燥便秘的方藥治療

滋陰養血,增液潤腸法:《醫宗必讀》說:“老年津液幹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並指出:“此類便秘誤用硝黃利瀉,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湯加蘇子、橘紅、杏仁蓯容,倍用當歸。”以四物湯加肉蓯蓉、何首烏、阿膠為本法主方,陰虛加貞子、鎖陽、天冬。

補益脾腎,培本通便法:腎主五液、脾主散精,腎在下而主氣化,脾居中而司運輸,津液充,氣化行,則大便調暢。脾失輸布過化,腎失溫煦滋潤,則大便秘結,故益脾補腎法是治療頑固性便秘的大法。脾虛中氣不足,無力宣導大腸的氣虛便秘,可用補中益氣湯增當歸尾,加肉蓯蓉、威靈仙。腎陰虛中津虧可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懷牛膝、肉蓯蓉、黑芝麻。

可用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秘:肉蓯蓉15g,懷牛膝10g,熟地黃、當歸、白術各15g,威靈仙10g。本方雙補脾腎,不燥不寒,以加強脾腎對在腸宣導運化,推動排便。對老年,久病、產後及久服瀉劑形成的脾腎雙虛便秘有較好作用,虛中夾實,腹脹結甚者可加萊菔子、厚樸各10g。脾腎陽虛,腹冷便結者,加韭萊子、葫蘆巴各10g。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百科,馬上計算!

6.4.4 陰虛腸燥便秘的針灸治療

[6]

治法:滋陰潤燥。

選穴:以背俞穴、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脾俞、三陰交、太溪、足三裏、照海、大腸俞、天樞穴。

隨證配穴:口幹少津甚者,加金津、玉液。心煩少寐者,加神門、行間。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照海、太溪以滋腎陰。脾俞、三陰交、足三裏益氣血之源,滋陰潤燥。大腸俞增強大腸傳導功能。

6.4.5 陰虛便秘的飲食療法 6.4.5.1 治法

滋陰潤腸通便[5]。

6.4.5.2 推薦食材

山藥、玉竹、沙參、銀耳、木耳、麥冬等[5]。

6.4.5.3 推薦食療方

[5]

1.冰糖燉香蕉(《飲食療法》):香蕉1~2個,去皮,加冰糖適量,隔水燉服。日1~2次,連服數日。

2.沙參玉竹煲老鴨(《飲食療法》):沙參、玉竹各50g,老雄鴨壹只,調料適量。鴨去毛及內臟,洗凈,與沙參、玉竹同入砂鍋內,加蔥、姜、水,燒沸,文火燜煮1小時,至鴨肉爛熟,入鹽、味精。隨意食。

3.山藥玉竹粥:山藥30g,玉竹20g,粳米100g,蜂蜜適量。壹同煎煮成粥。作餐食用。

6.5 虛秘的針灸治療 6.5.1 方壹

取大腸俞、天樞、大橫、支溝、上巨虛等穴為主[7]。虛秘者加脾俞、腎俞、氣海、足三裏[7]。

6.5.2 方二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通便

選穴:大腸俞 天樞 支溝 上巨虛

方義:大腸俞乃大腸腑氣轉輸之處,配其募穴天樞,調理氣血,疏通腑氣;支溝宣導三焦氣機,通調腑氣;上巨虛是大腸下合穴,有“合治內腑”之意,調理腑氣,恢復大腸傳導功能。

隨證配穴:氣血虛—足三裏,陰寒盛灸神闕穴。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壹療程。

6.6 虛秘的推拿療法

[8]

選穴:足三裏、脾俞、胃俞、八髎、腎俞、命門、大腸俞

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用輕快的壹指禪推法或左右結構:?法沿脊柱兩側從脾俞到八髎穴往返施術,時間約5分鐘;用輕快的按揉法在腎俞、大腸俞、八髎穴施術,每穴約1分鐘。橫擦胸上部、左側背部及骶部八髎穴,均以透熱為度。按揉足三裏、脾俞各1分鐘,可配合捏脊3遍。橫擦背部及腰部腎俞、命門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熱為度。

7 關於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1][9])為病名[10]。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即大便秘結[10]。又稱大便難[7]。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壹種病證。便秘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系甚為密切[3]。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誌失和,氣機郁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3]。

熱秘現常分為實秘(包括熱秘、氣秘、冷秘等)、虛秘(包括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血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便秘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