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上的楊六郎與柴郡主

歷史上的楊六郎與柴郡主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問題描述:

不知道歷史上是不是真的他們在壹起?還是也是屬於後來的杜撰出來的?

解析:

楊家將的故事並非虛構,是見諸歷史文獻的。《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楊業傳》中記楊業本名重貴,後名繼業,並州太原(壹說山西保德)人。幼時跟在麟州(今陜西神木)做刺史的父親楊信生活。因當地接近北方的少數民族,多以戰射為俗,所以楊業自小練就壹身好武藝。本傳記:“業幼倜儻任俠,好畝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耳。”①又《續文獻通考》記:“使槍之家十七,壹曰楊家三十六路花槍”。《小知錄》記:“槍法之傳,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槍。天下盛尚之。”②可知楊業及其後人武藝超群,致使楊家成為世代名將。楊業初為五代時北漢劉崇的部將,因屢立戰功,被賜姓劉,官至建雄軍節度使。當時以劉崇為頭子的北漢割據政權,實際上是北方契丹族(契丹貴族耶律氏建遼國)的傀儡。楊業對劉氏臣服契丹引以為恥,早有歸順中原之意。宋初幾次征北漢,皆因契丹聲援而未成。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五月趙光義領兵親征北漢,契丹之援未至,楊業便以“保生聚”為由,勸北漢國王劉繼元降了宋。楊業降宋後,直光義復其姓,官授領軍衛大將軍,八月任鄭州刺史。當宋王回師時,因楊業有對北方少數族作戰的經驗,而把他留守代州(今山西代縣),鎮守雁門關壹帶。“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

楊業治軍有壹套辦法。《宋史》本傳記:“業不知書,忠烈武勇有智謀,練習攻戰,與士卒同甘苦”。在茫茫荒原的塞外,他不是畏寒冷,露天治事,深為將士敬佩。又加上他“為政簡易”,較能體恤士卒,所以他率領的隊伍戰鬥力較強。因其驍勇善戰,當時人稱“楊無敵”。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正月,宋軍為了收復失地,兵分三路對遼發動進攻。東路由曹彬等指揮,出雄州(河北雄縣);中路由田重進指揮,出飛狐(河北淶源);西路由潘美指揮,楊業為副,另派蔚州刺史王侁及劉文裕為監軍,出雁門。潘、楊部壹路勇作戰,於同年三月連克雲(今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縣馬邑)、朔(今朔縣)四州。但當楊業前軍進至桑幹河時,東路卻大幾於岐溝關。為不使孤軍深入,宋王令潘、楊部停止前進,保護雁門關以北的人民向關內撤退。正當此時,契丹主耶律緒的太後肖氏統十萬大軍進入寰州,逼近雁門,形勢十分危急。楊業賃著多年對契丹作戰的經驗,提出了壹個穩妥的作戰船方案:避敵銳鋒,出兵應州,用主動進攻之策挽回被動局面。可是王侁等卻提出了壹個直撲寰州,與敵硬拼的主張。楊業力爭不成,只得打此無把握之仗。他在出兵前向王、潘表示了“業當先死於敵”的決心。為了力求勝利,他又提出在朔縣陳家谷口設援兵用以夾擊敵人的建議。戰鬥開始,王侁暸望楊業初戰得手,為了爭功,上前接陣。後見楊業失利,王侁和潘美都撤了兵。楊業率殘部“且戰且行,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至谷口,望見無人,撫膺大慟。再率麾下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藏匿林中。耶律奚底望見袍影,射之,業墮馬被擒,其子延玉死焉。”③楊業被擒後,堅貞不屈,竟至“三日不食而死”。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他仍關心自己的部下,對他們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但其部下“皆戰死,無壹生還者”。多年跟隨他的老將、淄川刺史王貴最後也在殺死數十個敵人後,“矢盡,張空拳,又擊殺數十人,遂遇害”。

楊業之死,與其說死在遼軍這手,不如說死於監軍王侁及主帥潘美(戲曲作潘仁美)之手。所以事後宋王將等除名,也將潘美降了三級。對楊業則下詔表彰,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封其子為供奉官等。

《楊業傳》中記他有七個兒子: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還有壹個在陳家谷口和他壹起戰死的幼子延玉。但其傳後卻只附了延朗壹人的略傳。

楊延朗即楊延昭,為楊業長子。自幼沈默寡言,在其父教育下,楊業曾對人說“此兒類我”心健康。長大後,其父每征必從。在隨其父攻應、朔州充先鋒時,曾在朔州城下臂上中箭,仍堅持戰鬥,打退敵人。公元999年(鹹平二年)冬,曾用城上潑水使遼兵不得攀登的辦法固守遂城,以此升莫州刺史。不久又在羊山大敗遼兵,升為本州團練使,後又任保州防禦使。在宋真宗赴澶州抗擊契丹時,延昭上書言戰,但未被采納,結果北宋與契丹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楊延朗二十余年鎮守北邊,“智勇善戰”,號令嚴明,戰鬥時身先士卒,論功時推給部下,“故人樂為用”。他所率部戰鬥力也較強,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後以功升任高陽關副都部都,在其五十七歲時,死於任上。

楊延朗有三個兒子,傳中只記有楊文廣壹人。文廣,字仲容,初曾在範促淹治下為將,也曾隨狄青南征。在北宋與遼及西夏的戰爭中,曾屢立戰功,先後被授為成州團練使、典州防禦使等。後因反擊西夏有功,升任定貨州路副都總管等職。後來宋、遼在代州壹帶爭戰時,文廣曾獻陣圖,並提出收復幽、燕之策,但卻在北宋王朝內主和派的阻撓下,其誌未竟,抑郁而死。

宋元以來,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大約到了明朝後期,有人根據民間口頭傳說的楊家將故事整理編成《楊家將演義》。從宋太祖、太宗征北漢、楊業降宋起,到其孫征西夏得勝回朝止,***五十回。多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並成為各種楊家將戲曲的藍本。

元曲中已有以楊家將為題材的戲曲,其內容和歷史記載有同有異。《宋史》記楊業的七個兒子中,除長子延朗襲爵繼續為將,幼子延玉隨其父戰死外,其他均“奉供朝遷”。有的為“供奉官”,有的為“殿直”。元曲中卻記楊令公(楊業)的七個兒子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輝、延朗、延景、延嗣。④明曲中記其七子中有延昭無延景,其余與元曲同。⑤後世流傳的《楊家將演義》除將延平改為淵平外,又加上八郎和兩個女兒:八姐、九妹。晚近戲曲即采此說。尤其是楊延昭,說法更不壹。《宋史》記其“本名延朗”,為大郎,但同篇中卻又記其“為楊六郎”。“大”和“六”字形相似。古籍中的刻本、鈔本中,兩字往往相混。此處“六”字當系“大”字之誤。在他二十多歲時,曾隨其父守備寧武關附近的 “六郎寨”。至清時,直錄安肅縣仍有“六郎堤”,傳說即楊延昭守益津關時所築。⑥由延朗改延昭系為了避道士趙立明的諱(趙曾被宋真宗尊為聖祖)。從元曲《吳天塔》到解放後的山東梆子《兩狼山》,都說他名楊延景,但後世京劇中從來名楊延昭。同是壹個楊延昭,《宋史》中是大郎,元曲中是四郎,明曲中是五郎,演義及後世流行的戲曲中又是六郎。這種情況在小說史上是常見的,這也正是後世人民對楊家將轉相傳頌的結果。演義及戲曲中更具體地說他鎮守三關(梁州遂成關、霸州益津關、雄州瓦橋關),在抗遼鬥爭中功勛卓著。此類傳頌正表達出後世人民對抗敵有功的將才的敬意。

史書中只楊延昭有傳,其他無傳。說明楊業的另幾個兒子都不如楊延昭出名。但他們下落如何?卻又有各種說法。京劇中有個戲叫《金沙灘》,寫遼國在金沙灘設雙龍會,騙趙光義赴會議和,暗伏人馬,要將宋室君殺盡。楊繼業令大郎延平假扮宋王,眾子隨行保護。宴會上延平先發制人,用袖箭射死遼主。遼國估兵四起,展開了壹場大廝殺。結果大、二、三郎戰死,四、八、郎被擒,五、六、七郎突出重圍。有的戲又寫四郎延輝被擒後,投降遼國,將“木、易”,被肖太後招為駙馬。王郎延德因權奸用事,史北雕零,忿然出家為僧,但到了關鍵時刻卻也參加了抗遼鬥爭。⑦七郎因曾在天齊廟擂臺上打死潘豹,與潘美結下了仇,後來在激戰求援的緊急關頭,被潘美射死在芭蕉樹下。京劇《李陵碑》楊令公的壹段唱詞中更對他們的下落壹壹作了交待。由此可見,後世對天波府“七郎八虎”的傳頌都是因為他們在抗敵禦侮中或多或少地方出過力。

歷史上雖記楊延昭有三個兒子,但卻只給出名的楊文廣壹人立了傳。可是到了演義中卻說楊延昭有兩個兒子:宗保和文廣。但所述宗保的事跡卻又和《宋史》中文廣的事跡略同,可知系由壹人演化而來。按文廣字仲容,依過去的習慣,仲(老二)之上必有“伯”或“宗”,楊延昭又任過保州防禦使,也許是從楊家世代保衛邊疆的意思出發,而引早出“宗保”二字。但是到了戲曲中,卻又把楊宗保說作楊延昭的獨子,楊文廣又成了楊宗保的獨子。通過對他們三代單傳的藝術創造,歌頌了世代為將的楊門中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精神。

《宋史》中未記楊業的妻子,但在演義和戲曲中卻出現了壹位有聲有色的人物――余太君(余賽花)。清人華源在《關中金石記》中考證余太君。有的書上更直接地記“業娶府州永安軍節度使折德之女”。⑧按折氏之曾祖嗣倫、祖父從遠、父德扆在五代末及北宋初皆為北方名將,折德扆及其其兩個兒子(禦勛、禦卿)在抗遼中也很有名。其傳中雖無其女嫁楊業事(舊史為名人立傳時,壹般只記兒子,不記女兒),但折德扆將女嫁給楊業還是有可能的。今山西保德折窩村有折太君墓。墓前有公元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的碑文。西北人讀“折”音如“蛇”,所以後世俾官稱作“佘太君”(也有的作“蛇太君”),當地還把折窩村呼作社家村。後世演義及戲曲中的佘太君由《佘塘關》到《百歲掛帥》,楊家將的歷次主要活動幾乎都有她參加,並且壹直是壹位堅毅果敢、赤膽忠心地保國衛民的英雄人物。在後世人民心目中她是古代婦女中有勇氣、有智謀、有主見的傑出代表。

楊延昭的妻子柴郡主(柴媚春)不見於史書。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了柴家的王位,所以北宋時柴家的地位壹直很高。演義及戲曲中令楊延昭的妻子姓柴,自然也是推崇楊有將的意思。

至於穆桂英,史書中更不見記載。演義中說是楊文廣之妻,戲曲中則說是楊宗保之妻,楊文廣之母。她誠然是個藝術化了的人物,但卻也不是子虛烏有的虛構。有人考證穆桂英即慕容氏,穆慕兩字不但音同,還可找至差不多的旁證。宋人歐陽修的《楊琪墓誌銘》中記:“琪初娶慕容氏。”據考證楊琪與楊文廣是堂兄弟,他能娶慕容氏之女,楊文廣也可能娶慕容氏之女。當時在長城內外,漢族及北方各少數族雜居,兩族通婚很有可能。京劇《穆柯寨》中記穆桂英系穆天王(穆洪舉)的女兒。穆天王是個處於宋、遼鬥爭中結寨自保的番邦頭目。他既不臣服於遼,也不臣服於宋。後來穆桂英與楊宗保成親後才侄向宋朝壹邊,大破了遼國肖天佐的天門陣。這支居住的北方非漢非遼的力量,這個善騎射,精武功,有膽略的女子,如果以當時北方鮮卑族人之後慕容氏解釋的話,當是講得通的。

楊業的主要部將,《宋史》中只記在陳家谷口隨其殉國的七十三歲老將王貴,王死後,宋王“錄其二子”。但後世演義和戲曲中則發展為多年跟隨楊延昭、屢立戰功的兩員大將:焦贊、孟良。按《元史》中有焦贊之名,山東加祥有孟良山,河北新城有孟良營,雄縣有焦贊墓。足見楊家將的故事對後影響之大。戲曲中焦、孟二將(《洪羊洞》)相繼殉國後,其子焦廷貴、孟懷元繼續隨少帥楊宗保為將(《楊門女將》中的焦、孟二將即此二人)。

除此之外,後世演義、戲曲中還把楊業的八個兒媳、兩個女兒、壹個孫女(楊金定),甚至佘太君跟前燒火做飯的丫環楊排風都作為抗敵禦侮的將才出現,用各種形式予以歌頌。另外,在描繪楊家將這組“百花”時,還植了壹些“綠葉”。如用種種方式支持楊家將的八賢王、寇丞相(寇準)等人。還有想方設法陷害楊家將的反面人物潘美、王飲若、王輝,以及以肖太後(名綽,小字燕燕,晉劇及山東梆子都作肖銀宗)為首的遼國君臣、西夏王文等。這些人物的出現和活動,都在壹定程度上突出了楊家將的功績,使人們心目中楊家將的形象更加高大。

幾百年來,楊有將故事和戲曲的流傳,當然不是偶然的。楊業所處的時代是北方契丹等族統治者與漢族統治者爭奪北方統治權的動亂時代。當時中原的北宋王朝在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至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而契丹時代。當晨中原的北宋王朝在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已發展到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而契丹、黨項族卻都正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時期。作為宋將的楊業等人,雖然是站到宋王朝的立場上抗擊契丹貴族,但在客觀上卻保衛了當時中原壹帶比較進步的生產力,有利於我國社會的發展。因而他們所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歷史上的契丹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壹個成員,該族所建立的遼國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的壹個地方政權。但其社會發展程度遠不如中原的漢族政權,他們向南侵擾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掠奪財物和人口,他們所發動的戰爭是不正義的。楊家將所從事的抗遼、抗西夏的鬥爭,實質上是代表了漢族人民的利益反對契丹和黨項族的統治者的戰爭,對這些少數族的人民也有好處,因此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得到人民擁護的。如果把這類鬥爭籠統地稱作“愛國主義”,也是有道理的。正因為這種戰爭得人心,對人民有好處,人民喜歡從事這種戰爭的英雄,所以後世才把楊家將當作反侵擾,抗 *** ,保衛民族生存,維護人民利益的英雄來謳歌訟揚。元朝是蒙古族貴族入主中原,對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統治的時期,這時的階級壓迫與民族壓迫達空前的程度,所以廣大人民的反抗性也就更大,各族被壓近人民有著強烈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意願,這就必然在楊家將的戲曲中有所反映。明初瓦刺族嚴重威脅明王朝的北部邊境,其後女真族更興起於東北,與明 *** 連年交戰,廣大人民希望有人安定的環境進行生產,所以對於前朝抗禦侮的英雄也樂於歌頌,於是便有了《楊家將演義》及更多近代,廣大人民更希望自強禦侮。人民通過楊家將悲壯的遭遇,發現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通過對楊家將英勇頑強,壯烈犧牲的精神的描繪,表達出自己反壓迫、抗 *** 的心願。

當然,還要看到壹方面,楊家將故事在淬過程中無疑受到封建統治階級思想的嚴重影響,比如在楊家將故事滲入封建迷信和宿命論等。解放後,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本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對壹些舊的傳統劇目進行了整理和修改。京劇和其他地方陸續演出了《楊門女將》、《雛鳳淩空》、《穆桂掛帥》、《擋馬》、《三岔口》等楊家將戲,無不體現出中國人民對歷史上愛國主義精神的贊楊。可是,在“四人幫”橫行時期,這些好戲卻全部被禁演。粉碎“四人幫”之後,楊家將戲重放光華,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註:

①《宋史》卷272《楊業傳》。下引原文凡未註出處者,皆此篇。

②蔣瑞麟編:《小說考證》234頁。

③《宋史紀事本末》之《契丹和戰》

④元雜劇《昊天塔》。

⑤明雜劇《開詔救忠》。

⑥孔令境:《中國小說史料》121頁引《秦輶日記》

⑦京劇《五臺會兄》。

⑧孔令境:《中國小說史料》118頁引《荀學齋日記》。

原文載於:《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P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