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資源短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北京地表水量的90%來自官廳、密雲,兩個水庫的集水面積在哪兒呢?在河北、山西境內,它不是光在我們北京境內,由於上遊水汙染日趨嚴重,官廳水庫水質又受到嚴重影響,密雲水庫就成為了首都城市生活供水的唯壹的地表水源,那麽由於地表水可供水量減少,北京市供水只能靠超采地下水來維持,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解決首都水資源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北京水資源短缺,目前已成為世界大都市缺水的典型案例。
就說我們這個水,成為我們發展的壹個很重要的制約因素,那麽不能不看到這壹點,北京的西面、北面、東面三面環山,西面是太行山,北面是軍都山,三面環山這樣壹種環境,人們稱它為“北京灣”。為什麽叫北京灣呢?很像壹個海灣,大家看看這個圖,很像壹個海灣。那麽北京有五大水系,哪五大水系呢?有永定河水系、西南有大清河水系。我們發現北京市內有北運河水系,也叫溫榆河水系。那麽從密雲水庫這裏過來的呢?叫潮白河水系,那麽東南側這個叫薊運河水系。這五大水系,它們的洪積沖積扇聯合起來,就給北京灣形成了壹個北京小平原。因為北京的這些水流穿山越嶺,穿山切谷,攜帶大量的泥沙,尤其是永定河,經過千百年的流淌,把北京灣逐漸地、慢慢地墊起來了,為北京城的建設營造了壹個很好的環境基礎。
歷史上北京的水
《水經註》上說,北京西北曾有大片的水面,其源頭壹個是永定河,壹個是來自於泉水。這張圖後面的這個山就是西山,這片水就是北京西北側的水,就是今天還能看到的。像歷史上北京的西北的水可以說是很多的,這水是哪兒來的呢?剛才說是來自於河流。哪個河流呢?來自於永定河。
歷史上,永定河出石景山以後,它是向北流,就沿著太行山的東麓,就現在,比如說像昆明湖,福海,圓明園的福海,清華大學的河塘,北京大學的未名湖,這些水面過去都是永定河的舊河道。
北京的清河,也是永定河的古河道,就在7500年前,永定河是流經清河的。永定河流經北京的面積幾百平方公裏,就是從南到北,幾百平方公裏,它是南北經常擺動的,所以永定河通過這種地質構造運動以後,它的水流改變了方向,它向東流了,從八寶山向玉淵潭、紫竹院、積水潭,往東南流了,這樣的話它不再往北流了,那麽就給西北這壹片留下了很好的河湖、濕地。很多地方都有泉水,就是它的那個地勢比較低窪的地方,通過西山的山水,通過地下潛流在低窪的地方露出水頭來,那麽匯集成片,就成了湖泊。所以在北京的這些古籍當中,就能看到很多方面的記載。比如說像《帝京景物略》《宸垣識略》,就是好多這樣的書都有記載。
北京的地名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比如說北京叫“井”的,三眼井、四眼井、二眼井、大井、小井、銅井、王府井,各種各樣的井的名字大大小小有80多個。那就是我們的胡同的名稱記錄了北京的水,因為地表水豐富,地下水那個時候也比較多,地下水就比較高,所以叫“井”的這種名稱就非常多。
像河沿,南河沿、北河沿,妳沒有河、沒有水,哪兒來的南河沿、北河沿呢?金魚池、二裏溝、三裏河、白石橋,從北京這地名,這胡同,因為它城市發展的變化、演變,過去的舊河道,過去的這些水面,慢慢地在這個城市建設當中都改變了,消失了,北京的水還是非常豐富的。在幾千年前,就是3000多年前,北京市遍地是沼澤,所以北京有壹本書叫《水鄉北京》。
因為有水,形成了水鄉環境,由這種水鄉環境又營造了園林環境,這些園林環境,今天給我們,就是說祖先給我們現在留下了這麽豐厚的文化遺產,大家看看這個是頤和園,頤和園過去叫什麽呢?叫清漪園,清有三點水,是因水而得名,什麽清?水清;漪,漣漪,徐徐散開的漣漪,因水而得名,那是在乾隆皇帝那個時代。過去萬壽山不叫萬壽山,叫甕山,附近的水面叫甕山泊,也叫“七裏濼”。就是這片水面是因為有這些水,所以就成景,那麽最後造園林。到了清朝末期,這個地方又改名叫萬壽山,叫昆明湖。
就是這些水,使北京延綿發展了3000多年。所以今天,我們北京可以說是壹座非常壯麗的城市。如果說沒有充足的水資源,沒有水對我們的呵護,北京市發展不了這麽悠久的歷史。北京作為國都已經有850年的歷史了,那都跟水有關系。
焦渴的北京
如果我們沿著北京的周圍好好轉壹轉的話,會發現這麽壹個現象,叫做有河皆幹,有湖皆枯。
永定河,流淌了幾十萬年,那麽今天這裏築起了沙雕公園,官廳水庫過去都是很大的水面,現在變成壹條涓涓細流了。密雲水庫的內陸河是煙波浩渺的,很大的水庫,今天都變成了莊稼地,變成了老玉米地。
大明湖,我們看看這個牌子上叫“庫區禁止遊泳、釣魚”,好幾十年都沒水了,這可真是不用禁止了,不禁止也釣不了魚了,也遊不了泳了。
再看看昆明湖,昆明湖都可以放風箏了。剛才說了如果沒有水,昆明湖它就不是名副其實的了。
再壹個就是汙染的問題,本來妳水就少,然後再加上汙染,這樣的話就更加劇了我們的水資源短缺,在北京的下遊的這些河道,比如像通惠河、壩河、亮馬河的下遊,好多河道都是這個樣子,汙水橫流,而且隨意向裏邊排放。這樣的話,我們在對待水的問題上,我們如果說我們對水不厚道,那麽水反過來對於我們人來說也會出問題。那麽這就出現了壹個什麽現象?就是城市在進化,自然在退化,過去城市和鄉村,它是被綠色所環抱,所包圍的。如果說這個地方都變成建築群了,我們整個城市的硬化鋪裝的面積越來越大,那不透水的面積越來越大,它這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蓄水的作用被破壞了,那當然地下水會減少,我們也會受到影響。
當地表水不夠的時候怎麽辦呢?就要大量地抽取地下水。當淺層的地下水被抽空以後,那麽被迫轉向深層地下水,不幸的是深層地下水壹旦被抽空,北京的水資源將枯竭,壹場生態災難將引發嚴重後果。
那它的後果是什麽呢?就是地面沈降。地面沈降以後,房屋斷裂、倒塌,就是在我們城市裏頭,我們可能經常在報紙上會看到,突然有壹個馬路陷進壹個大坑,或者下雨之後,好多地方出現了大坑,這種塌陷的情況,就跟地下水位降低有關系,我們北京的地下管網很多,汙水管、自來水管,很多管網,那麽它的斷裂或者是損害,跟地面下沈就有關系,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我們現在為什麽要制訂“綠色北京計劃”,就是要做好生態恢復工作,要處理好發展和環境的關系。
關於未來的思考
城市對於人類來說,是文明的結晶。城市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來說,它就不是結晶了。
良性循環的城市,它的生態系統特征是這樣的,就是城市的水資源消耗,汙染物的排放強度小於城市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小於區域能量,那麽它有生態盈余,所以它這個系統就能夠良性循環。
那麽反過來,如果城市水資源消耗,城市汙水排放強度超過了它的承載力,超過了環境容量,那麽它怎麽辦呢?就得從區域外部輸水,就可能產生累計性的環境風險,城市的運營成本就要因此而增加。這樣的城市,它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既然生態環境退化,它是人類不合理,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生產生活活動引起的,而且自然界它是自我運行,又不是按照人類的意誌所控制和改變的,那麽怎麽辦呢?就是出了問題我們是調整自然,還是調整自己?應該調整誰?調整自己。所以我們過去都是在調整自然,妳看南水北調這是工程,這是在調整自然;我們修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是因為過去防洪,是因為水多,可是修了水庫以後結果水少了,水不夠了,結果防洪灌溉現在變成了城市供水,挖了很多水渠,修了很多塘壩,所有這些工程過去都是在調整自然,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把工程技術,把這些東西看得太重了,這樣的話就容易產生什麽呢?容易加大累積性的矛盾,而且也不經濟,因為它這樣做和自然是壹種抗爭,超載的時候,就應該通過調整經濟布局,使人移動,同時降低人的生產、生活活動強度,這樣才行。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在有限和無限當中,應該是調整人的欲望,而不是去調整自然,因為人的做工和自然的做工是沒法比的。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解決水資源危機的出路是什麽呢?我提出來,就是說應當立足城市當地,立足於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區域,不依靠長期大規模外流域調水,不能輕易打亂自然生態系統空間格局,把外流域、遠距離調水作為緩解北京水資源壓力的輔助手段。重心放在調整城市功能,壓縮城市規模,調整城市人口,減少水資源需求,嚴格控制城市無序擴張和盲目高強度開發建設,理順城市與所依托的區域自然環境的關系,維護流域水資源的正常循環。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話,我們建議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