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青田石和篆刻?

什麽是青田石和篆刻?

青田石早在1700年前就被制成墓葬用的小石豬等實用品。在宋代,青田石被廣泛用作印刷材料。“古人在圖畫、書籍上都有某人的書上的記號。今天人們稱之為“書”(明?魯文亮)。因此,人們仍稱青田石為書巖。元明時期,趙孟頫、王冕、文鵬、何震等文人的嘗試、倡導和普及,引發了中國篆刻史上的壹場大變革,使印章從實用藝術向裝飾藝術轉變,開創了文人篆刻石印的新紀元。

雕工軼事:趙孟頫是元代書畫大家,在中國印史上成就斐然。他創造了《元朱文》,創造了邊塞體,臨摹了中國早期的印刷譜《印度史》,倡導了“漢魏以來的典型簡約”的印刷風格。同時也開創了文人用石篆的先河。元末陶《南村輟耕錄》記載:“趙威公私刻水晶宮道人。”明代徐尚達說:“封玉筷,刻朱文的趙宋雪,頗為流暢,有氣派。”到了清代,厚積薄發還表示:“趙好文好雕,力圖趕上漢人。”趙孟頫在大德十年給王的信中提到:“此刻應賜名璽。”可見趙孟頫是壹個會篆刻自己印章的印刷工,用的印刷材料是青田登廣東。據考證,趙喜洲是宋太祖八世的孫子,住在青田。他的孫輩趙孟頫、趙孟頫、趙孟頫、趙都是文人,與孟頫同代,應該有交往,這就使趙孟頫有機會認識和獲得青田石,並可能使他成為第壹個使用青田石刻的著名文人。韓熙,收錄在清光緒的《青田縣誌》中,昨日的滑膠合?諸葛寅《壹枚銅印的印譜序》中寫道:“趙子昂始封我鄉光石,明代石印盛行。”

韓希謙(1716 ~ 1776),青田人,乾隆年間是舉人,給蘇頌做官,掌管糧食、書畫、詩詞的供應,特別渴望拉出去。當時被稱為繼劉基之後的“青田第二奇”。他對印度學頗有研究,曾為《印篇蒲圻》、《湖州五世蒲圻》、《石原蒲圻》作序,故《滑疑》中的記載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長期以來,印學界認為“篆石為印,王冕農熟”,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宋代以前民間就用石篆,王冕在著名文人中用石篆也不是第壹次。《王冕》中用於刻字的石頭,有“花藥石”、“花奶石”、“蛇綠巖”之稱。據宋代官方修訂的賈佑《神農本草註》“蛇綠巖或名花乳石,出自河南省幹鄉縣”,故可能是三塊同名石。至於王冕所用的印石是本義上的“如花石”,還是引申而來的某處石刻,由於史料和實物的缺乏,實在難以下定論。但王冕的印料也很有可能有青田石,因為他和青田劉基關系密切。劉基(1311 ~ 1375)為王冕的《竹齋詩》作序,王冕在《青田山房》詩中說:“青田山房美...我想住在壹起,在溪邊蓋壹間茅草屋。”顯示了他們深厚的友誼。

雕塑家軼事:文鵬,文鵬(1498 ~ 1573)被譽為印學鼻祖。這不僅因為他是國子監博士,著名書畫大家文徵明的長子,更因為他與青田石的相遇。阿清人周良工在《印第安人傳》中記載了文鵬在西橋邊偶然獲得四筐青田點燈石的故事。文鵬的“自得石,而不再作牙印”,又自篆刻,“無石,無印”。由於他與何震等人的大力倡導,青田凍石的名號廣為流傳,從而逐漸開創了石版畫的新時代。

明代郎英《七修稿》載:“今我崇滁州鄧銘石”,青田石成為文人篆刻的主要印刷材料。明代潘編著《大印譜》二千六百余平方米時,“無備者買青田石,請蘇(宣)、楊(當時)兩位名家,手為內奸,不止,還有,仿佛老派。”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太倉章昊所撰《承慶閣印譜》中* *印664枚,凍石498枚,占四分之三。《西陵四印》中,有陳玉忠、陳洪綬、趙、四人的印章344枚,除火印38枚外,其他306枚印章中,青田石為216枚,占70%。可見青田石在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地位。

長期以來,青田石成為篆刻、文人墨客的理想載體。歷代篆刻家對青田石推崇備至。明代篆刻家、印度科學家沈野在《論印刷》中寫道:“最有價值的石頭是光,其次是魚凍。光價直上玉,色溫潤,真可愛。”篆刻家吳說:“石宜青田,質簡,可用於書法。不修飾,不妨礙刀。讓人忘刀見作者。石頭也是有決心的,所以有價值。”昌贛《印章集》說:“石有數種,其中以輕凍石最多,其字潤澤有光澤,又有壹種筆法富於精神,即金玉難分好壞。”清代篆刻家黃易認為,青田石“軟滑無砂,仿秦漢之法,易刀戲。”謝鯤認為“書之石以青田縣產最多。”正如清代陳論印詩所言:“冶鑄玉古章,花、乳、青田為佳。”青田石是歷代篆刻家推崇的印刷材料。

文人管理印刷術的春風吹進了雄偉的紫禁城。除了玉璽和金璽,皇帝們還有許多石印。清朝康熙以後,歷代皇帝用青田石、壽山石、昌化化石雕刻了大量的“閑章”,印章種類繁多,有姓名印、齋堂印、收藏印、鑒賞印、程煜印、吉祥印、箴言印等。青田印石於雍正(1723 ~ 1735)入朝。乾隆二十年(1765),錢大臣呈上乾隆皇帝印章兩枚,分別為清風雨青田石印(圖8.16)和瑞日祥雲9.1 cm×4.3cm各壹枚。乾隆八十壽辰(1790),大臣金鑒、小沈陽從乾隆禦詩中選取了60句帶有“福”、“壽”字樣的句子,並選用上等青田石,蘇州織造、鐫刻兩套印章60枚作為貢品,分別為“寶典福書”、“元音壽碟”。這兩套印章,分別裝在壹個盒子裏,裏面有兩層紅木木雕和龍紋,至今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