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職官有年齡限制嗎

古代職官有年齡限制嗎

有。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有壹個非常文雅的稱謂:“致仕”。從字面上看,是去當官,走仕途。其實本義是“把官職還給君王”,也就是不當官,退休了。此外,還有“致事”、“致政”等雅稱。

唐代時,開始出現“退休”壹詞,如唐代散文家韓愈在《復誌賦》序中說:“退休於居,作《復誌賦》。 ”也就是說他的《復誌賦》是退休回家後寫的。

官階越小,退得越早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齡的界定,各朝代對此有不同的規定。據 《禮記》記載,周朝是 “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後歷代都基本上是沿襲了這壹退休年限,唐朝規定:“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而古時候平均壽命不長,70歲退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是等於終身制了。到了明清兩代,才逐步改為60歲退休。特別是到了清朝,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皆根據職務大大提前了:“參將五十四,遊擊五十壹,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 ”官越小退得越早。這與兩宋時期文官年滿七十退休,武官則可延長10年到80歲退休形成了鮮明對比。

雖然對退休年齡有具體規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為皇上就是蒼天,聖旨就是制度。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70後屢次申請退休,但皇上就是不準,結果86歲時,卒於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退休之後,國家供養

退休制度的另壹個要件就是退休後的待遇,這關系到退休官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尊的大問題。歷朝歷代對此都比較重視。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稱“國老”。壹般官吏致仕稱“庶老”,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對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對致仕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與現在發壹個“光榮退休”的證書,雖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壹樣的。三品以上官員致仕後,仍恩準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

其次是經濟待遇上,退休後會優厚對待。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壹作為養老金;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則幹脆委任壹個“顧問”之類的閑職,供養起來;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經皇帝特批,退休後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齡、宋璟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賜給壹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非正常退休,最好的理由莫過於“告病”。告病退休稱作“乞骸骨”、“乞身”等,意思是求求您行行好,放過我這把老骨頭吧。聽起來像是夠可憐的,這也不過是 “哀兵必勝”的伎倆罷了。如唐太宗時的官吏退休年齡是70歲,對朝廷有大貢獻者還可延緩退休年齡。而開國元勛李靖,雖是在“功德坊”淩煙閣上掛有畫像的二十四功臣之壹,但因自感傷病礙身,所以在64歲時 “上表乞骸骨”,懇請準許退休了。

古時退休的稱謂除常用的“致仕”外,還有好多種。

我國古代官半夜涼初透員退休叫做“致仕”,現代人往往理解為是去當官。實則不然,在古漢語中“致仕”的本義是“將官職交還給君王”,也就是不當官了,退休了。

官吏致仕中的“致仕”,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退休。我國古籍中所雲的休致、致事、告老、乞退、歸隱、告歸等等,都是致仕的別稱。還有壹個是“乞骸骨”,使用較早的大概是單音詞“老”,成書於春秋時期的《左傳》就有十余處。仍為退休含義的復音詞還有“告老”,“乞老”,“請老”等。 “乞骸”,“乞骸骨”,“乞身”也指退休,古代史書中使用的相當多。乞者,求也。本來到了規定的年齡,辦理退休就是,何以非要官員自己乞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