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翻譯:
古老的平原上覆蓋著茂盛的草,年復壹年枯萎又繁盛。
元的火不會熄滅,但春風壹吹,它就到處蔓延。
遠處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陽光下的綠色與空城相連。
我又來送朋友走了,草地上滿是離別的情懷。
評論單詞和短語:
⑴賦德:利用古詩或成語命題寫詩。詩的前面通常有“福德”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的壹種方式,或在文人聚會上作不同題目的詩,或在科舉考試中作題目的詩,稱為“賦宜”。
(2)分離:草木茂盛的樣子。
(3)枯萎:枯萎。榮:郁郁蔥蔥。雜草每年茂盛枯萎壹次。
(4)遠方的香味:草的香味傳得很遠很廣。芳指的是野草的濃郁香氣。入侵:占領,長滿。
5.清綠:草原鮮亮碧綠。
[6]王孫:此指貴族後裔,此指遠方友人。
⑺ ⑺:形容植被茂盛。
創作背景:
《伏得古·曹苑別》寫於貞元二年(786)至三年(787),是白居易少年時期的壹首試詩。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則,目前任何限定的詩題都必須加上“福德”二字,類似於吟誦事物。
贊賞:
這首詩是試帖詩,命題是“別了古草”。草等情懷似乎從名句“王孫遊子不歸,春草長鶯飛”(《楚辭·招隱士》)開始,就有古代詩人寫了。這首詩描寫了“古草原”的特點和告別的意義,也寫出了新意。
第壹句就是“古草”二字。《漫無邊際的草過平原》,抓住了“春草”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不著痕跡地超脫於“春草生長生長”,為下文打開了壹個很好的思路。就《古草》而言,也可以開為《秋來深徑》(原《秋草》為高僧顧淮所作),整個故事將是另壹種氣象。雜草是壹年生植物,春天茂盛,秋天枯萎。“隨著每個季節來來去去”似乎也僅此而已。但是,寫“枯-榮”和寫“榮-枯”是很不壹樣的。如果後者是秋草,妳就出不了三四句好句子。“壹”兩個字重疊在壹起,形成壹聲嘆息,先表現出壹種說不完的感覺,三四句話就跟著來了。
"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這就是“枯萎的榮耀”這個詞的發展,從壹個概念變成了壹個形象。古草的特點是生命力頑強。不能割不能鋤。只要留壹點根,第二年就會更綠更長,很快就會蔓延到元葉。作者抓住這個特點,不說“無止境的劈砍和鋤地”,而寫“野火從不把它們完全消耗掉”,營造出壹種豪邁的意境。野火燎原,火焰可怕。瞬間,大面積的幹草被燒為平地。強調毀滅的力量和毀滅的痛苦,就是強調再生的力量和再生的喜悅。火可以“燒盡”壹切雜草,甚至莖葉,但作者說它“取之不盡”,意義重大。因為無論火勢有多猛,都沒有辦法幫助深埋地下的樹根。壹旦春風融化成雨,雜草的生命就會復活,並以快速的生長再次覆蓋大地,回應火的濫用。“草原上壹望無際的草地”就像壹面綠色的勝利旗幟。“他們在春風裏又長高了”的語言簡潔有力,“重生”壹詞有三分十個意思。宋、《殘改齋隨記》說這兩句話“不如劉長卿的詞《春日燒綠》言簡意賅”,但並不是真的看到。這兩句話既寫出了“原上草”的性格,又寫出了壹個典型的浴火重生的理想。壹句是幹,壹句是榮,《燃不盡》《又吹》唱的是嘆,交鋒也是順理成章,所以千古出眾。劉句雖意相近,但韻味不足,遠不及白句。
如果這兩句是以“古草”為主,以“草”為重點,那麽五六句續寫“古草”,以“古草”為重點引出“別”的意思,那麽就是轉折了。流水對最後的組合是自然的;而且這種組合是對的,美在精工,而且相當多變。“方圓”、“青翠”都是描寫草的,比“原草”形象更具體、更生動。方說“遠”,古平原上香氣彌漫;崔月“陽光明媚”,綠油油的草地沐浴在陽光中,美如初見。“入侵”和“連接”兩個詞緊隨“重生”壹詞之後,呈現蔓延之勢,再次凸顯了強者雜草在生存競爭中的形象。“古道”和“荒城”與“古平原”極其相切。道教古城雖然荒了,但草的生長又恢復了它的青春。與“大贊古山溝,日頭雕零”(古槐和尚寫的《秋草》原文)的元秋相比,這裏生機勃勃。
全詩用詞自然、流暢、工整。雖然是命題詩,卻能融入深刻的生活感受。所以字字含真情,語言有余味,不僅得體,而且別具壹格,堪稱《賦以禮》中的絕唱。
關於作者:
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後遷居下托(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世義、左贊善大夫。後來,由於上述要求,刺死丞相吳的兇手被嚴厲逮捕,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鮑莉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又任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他主張“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歌語言很受歡迎。有《白常青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