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戴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錄和論述先秦到漢代的禮儀制度和禮儀,講解禮儀,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問答,記述修身養性的原則。其實這本九萬字的書內容廣泛,門類多樣,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學藝術、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它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
《小戴禮記》是以敘事形式寫成的,有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來說明某壹個道理,有的結構瑰麗精密,有的言簡意賅,有的善於心理描寫和人物刻畫,書中還有大量哲理格言警句,精辟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立》並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人們都在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此,歷代對《禮記》進行註釋的書籍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壹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所選原文以清代阮元主編的《十三經註》為基礎,註、譯廣泛參考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準確、簡潔、易懂。所選章節由作者冠名(原文只有標題,每篇原文較長)。原則上以所選文本的第壹句話作為標題,註釋只註明選自某篇文章。
《禮記》是很多人寫的,收集了各種古籍。它的內容極其復雜,排列也很亂。後人采用分類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文章分為總論、制度、祭祀、喪事、祥瑞八大類。現代梁啟超分為五類:壹、禮學通論:李雲、境界、月季、薛稷、大學、中庸、儒興、季芳、表己、陳壹。2.說明:《儀禮》共有17篇,包括關彜、昏彜、鄉飲彜、射彜、、聘彜、喪四大系統。第三,及時記住孔子的言行或孔子弟子的雜事:孔子閑居,孔子鹽居,譚公,文等。四、記古代制度禮儀,考證:、曲禮、余藻、、魏、、、郊祀、祀制、祀法、傳、悼與喪的回憶。第五,是曲禮、邵毅、如興的座右銘和名句。梁的分類與劃分對我們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漢代,孔子所定的經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釋稱為“傳”或“紀”,故名《禮記》,即“禮”的解釋。到西漢初年,《禮記》有131條。相傳大德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李記》;戴勝選了其中的49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末年,代代本不流行,戴孝本被稱為《禮記》,與李周、李逸並稱為“三禮”。由於學者鄭玄對《禮記》作了註釋,其地位上升為經典。書中的內容也很廣泛,如討論禮儀、解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等。
宋代理學選取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之為“四書”,作為儒學的基本讀物。詩、書、禮、易經、春秋是五經。李周、李逸和李記合稱為三禮。李周,也被稱為周觀,談論官員制度和政治制度。《儀禮》描述了冠、婚、喪、祭、鄉、射、求偶、聘的禮儀制度。《小戴禮記》是壹部關於秦漢以前各種禮儀制度的儒家著作集,其中既有對禮儀制度的描述,也有對禮儀理論、倫理道德和學術思想的探討。這裏只對《儀禮》這本書的壹些疑問做簡要說明。
《儀禮》篇數和《十三經註》作者書《儀禮》,* * 17篇,內容如下:冠禮第壹;二是昏禮;三是拜見秀才;鄉飲禮第四;農村射禮第五;李巖第六;第七次大拍攝儀式;第八份嫁妝;公食博士第九;第十次朝聖;喪十壹;學者的第十二次葬禮;第十三屆晚會;史玉立第十四;第十五條特殊動物飼養儀式;少年監獄第十六屆餵飯儀式;還有西漢劉向在《別錄》中所列的司車十七令。據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期,在曲阜孔府墻內發現56件古禮,其中17件與漢初儒生傳世的《儀禮》17件相同,但多了39件。《禮記三十九條》失傳已久,學者稱之為“李逸”。
由此產生了壹個問題:十七個“義利”是余孽嗎?據此,壹種觀點認為《儀禮十七篇》是壹部不完整的書。另壹種觀點則相反,認為《儀禮十七件》不是不完整的臨摹,而是完整的作品。阿清邵在《禮記通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述。《禮記》曰:“夫禮始於冠,以昏為基,重於喪,尊於朝廷之任,與故鄉之和。這個禮也是壹般的。”
縱觀《禮記》十七條,《忠信》中提到的作為“禮的總意”的八項內容,都是完整無缺的。此外,《禮記》中還有很多直接解釋《禮記》的文章。
《禮記》包括關彜和史觀禮。有《昏義》解釋“施昏禮”;有“求喪”解釋“為士喪”;有祭祀義、祭祀制度、城郊專項祭祀、少年監獄供養儀式和遊絲車。《鄉飲義》中有“鄉飲禮”的解釋;有《射義》解釋“射禮下鄉”、“射禮”;有“宜顏”解釋“李巖”;《就業義》中有對“嫁妝”的解釋;有《朝史》(《大代李記》)解釋“李晶”;《喪服》解釋喪服的制度有四種,都不出《儀禮十七條》。可見,《儀禮》這本書應該說是壹部體系和內容都比較完整的書。邵認為“禮三百,曲禮三千”(禮與禮),古代禮有十七余種,比《漢書》還多。儒家經典《文藝與李記》是戰國時期孔子的學生和儒生的作品。漢代學者戴德對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文章進行簡化,得到85篇,史稱《大戴李記》。後來他的侄子戴勝把《大戴李記》簡化刪除,得了46篇,加上《嶽翎》、《唐明微》、《嶽集》,就是壹個***49篇。《代代禮記》散見於隋唐大部分時期,僅存39篇,《戴孝禮記》成為今天通行的禮記。
漢景帝時,魯公善於治宮,毀了孔府。壞壁中發現古禮五十七件,其中十七件與禮相同。哀、拋壺見於其他四十篇,記載於《禮記》並流傳,而其余篇則因藏秘殿而鮮為世人所見,後被流散。
朱著有《朱子家禮》,他認為“禮記只是對《禮記》的壹種解釋”。阮元在《東關陳·侯》壹書中說:“中年朱,理實而務實,晚年講禮,尤耐艱難。如果他是真誠的,他會出於禮貌。所以古今之治天下者為禮,五德皆禮...而如尹尚白、周尚池、和禮。若住周者猶白,若不雅,則人不可鬥,不講理者不可鬥。故理必以禮為伴,若論理,則可論此惡。”
《小戴禮記》既是壹部描述規章制度的書,也是壹部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著名的章節有《大學》、《中庸》、《李雲》(第壹段)等。《李雲》第壹段是孔子和子遊的對話,又名《李雲大同》。大同壹詞常用作理想境界的同義詞,很多地名也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