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來說,“鐘馗打鬼”之類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鐘馗的信仰在民間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但這只是問題的壹個方面。另壹方面,鐘馗這種神通廣大的神仙,恐怕也不是壹般人能解釋清楚的。其實這個問題從唐代開始就有很多學者在爭論。近年來,隨著民間文化的興起,鐘馗信仰的起源和演變等問題被提出,許多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
目前已知的關於鐘馗的最早記載是唐所著的《唐逸史》:開元年間(765,438+03-7465,438+0),唐玄宗有個小鬼夢見偷了玉帝和楊貴妃的繡花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去驅鬼,就見壹個大鬼跑進廟裏。這個鬼渾身是毛,樣子很可怕。他頭上戴著角帶,身穿藍色長袍,腳上裹著皮衣,露出赤裸的手臂。當他伸出手時,他抓住那個孩子,挖出他的眼睛,吞下去。玄宗很嚇人。是誰呀?大鬼向玄宗行禮,自稱是鐘南山的鐘馗。漢高祖武德年間,因去長安摸廟前臺階而死,羞於回鄉。幸好高祖給他壹件綠袍陪葬,他心中深有感觸,發誓要為唐朝除惡鬼。唐玄宗醒來後,他的病很快就好了。玄宗命畫師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為鐘馗畫像。如圖,玄宗在畫中批道:“棺材應是夢,病當全癱。烈士驅魔應該得到獎勵;因為圖不壹樣,說明有分司,年底可以趕走,所以重新認識壹下是合適的,可以辟邪,有利於妖氣。還是告訴全世界,我會通知委員會。”奉我司之命,刻印吳道子《鐘馗捉鬼圖》,廣授天下,讓世人知道了鐘馗的偉大力量。
趙露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的進士。開元時代已經過去100多年了,他說的未必是真的。但皇帝把鐘馗的畫像送給大臣作為新年禮物,確實是盛唐以來的慣例。比如開元初年的名人張碩,再到後來的劉禹錫,謝慈鐘的畫像、掛歷等作品都是代代相傳。此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代所寫的《鐘馗除夕夜驅魔文》,這是鐘馗在驅魔中起了主導作用的證據。這壹切都說明,鐘馗信仰最遲從盛唐開始,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所以有人估計鐘馗的故事起源可能早於唐朝。
在鐘馗民間信仰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質疑了鐘馗夢見唐玄宗的故事:黃年間(1049-1054),在金陵上元郡發現壹座古墓,是南宋大將宗羲之母鄭夫人之墓。據碑文記載,宗羲是存在的。此外,後魏還會有李鐘馗,隋朝還有喬鐘馗、楊鐘馗。因為我知道“鐘馗之名從未遠過,開元始未”(《孟茜布比譚》卷三)。明代郎英、胡應麟等人沿襲了他的學說,但結論不壹。郎英認為鐘馗的原型是北朝人姚宣。他的真名叫鐘馗,“馗”字是神話。因為他對“邪靈”的表達,捉鬼的故事被附加到了後來的人才身上。胡應麟指出,鐘馗捉鬼的傳說“建於六朝以前”,所以姚宣取名鐘馗是為了辟邪,南北朝時期叫鐘馗的人很多,可能都是基於此。
明代楊慎、清代顧、趙翼根據《李周考》資料,認為所謂鐘馗是由“鐘馗”演變而來,方言中有“長三尺,鐘馗第壹”,“齊人稱椎為鐘馗”等說法。“鐘馗”是利器——椎,“大圭”是古代帝王的祭祀儀式。上端形似脊椎骨,故雲“大圭與鐘馗為第壹”。齊人說話慢,把“椎”的發音拖成兩個音節,就成了“鐘馗”。古人把脊椎骨作為戰鬥的利器,所以後漢書《馬融傳》把它描述為“鐘馗之斧”。“蓋古人以椎追鬼,若驚則聽”(《日知錄》卷三十二)。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鐘馗或鐘馗,是希望所有的鬼都像鐘馗壹樣受到恐嚇,鐘馗是古人用來刺鬼的武器,這種意義最終在唐代成為個性化的“鐘馗”。近年來,隨著秦漢時期出土的大量文獻證明,古代流行用脊椎骨殺鬼。比如秦簡牘《日書》中,人被哀鬼纏住,卻能“刺桃敲心,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載了用鐵椎殺鬼治病的神奇。因此,有人認為顧對鐘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時至今日,常和馬雍都對鐘繇有所著述,並各抒己見,但其立論大體上並未脫離明清之際的窠臼。只有何鑫和王正書不說新的。
何新認為鐘馗是壹個人的名字,與所謂的“椎”或“鐘馗”無關。鐘馗的原型是《商湯》中的吳相中傀儡,《尚書》、《左傳》、《荀子》中的鐘繇、歸鐘、鐘磊。商人和鬼打交道,所有的政治官員也是巫師,二級官員是巫師和驅魔人。之後,面膜也;驅鬼壹定要戴面具,面具的形狀有很多種,也就產生了很多歌的傳說。鐘過演變成諧音鐘過,是神話中的怪蛇,再由鐘過演變成九條巨蛇的“熊過”(田文),令人神往的“熊波”(後漢禮儀之書),甚至是《山海經》的佚文。更何況,從壹個驅鬼巫的真人到壹個妖怪鐘馗,變形越復雜,離真相越遠,但也留下了痕跡:古人常用文字來說明自己的名字,鐘馗的“隋”是“九首詩”的組合,:“九首英雄詩”,而用的是“九首英雄詩”
這種說法有壹部分人認同,但也有人質疑,認為商人做事是有鬼的,而不是追鬼的。況且他們也沒聽說過鐘過或者鐘仲有什麽追鬼的表演。
王正書認為,鐘馗和他的歷代驅鬼辟邪觀念,實際上源於古代巫術,他是由祝融第壹代崇禮得來的。古代歷史上有重黎、回歸中國、句芒等名稱。在傳說中,句芒被描繪成壹個有著特殊使命和特殊外觀的人,他的使命之壹是占據壹個女巫職位,這在歷史學家《天官書》中有所記錄。在商朝,是鐘繇根據他的職責而得名。事實上,鐘繇又回到了“重黎”的基調。至於“鐘馗”,這是指壹個椎體。由於李中從事巫術活動時所戴的羽冠就取自這壹形狀,商代人壹致認為它是巫術的象征。在商朝,官職是姓,所以鐘過形成的家系也叫“鐘馗氏”。到了周代,這個宗教團體改名為“方”。方想的名字和鐘馗的名字壹樣,都來源於古代巫師頭像的服飾。不同的是,“鐘馗”來自羽冠,“方想”來自面具。這種以方為中心的驅鬼習俗壹直沿襲到唐朝。更何況從上古的巫歸到商周的鐘繇、鐘馗、方,都是鐘馗的原型,在性質和稱謂上是壹脈相承的(鐘馗考證)。
這種觀點與何新的觀點相比,有相通之處,但只是把鐘馗的源頭追溯到李。然而,有些人認為李中和句芒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這可能無法通過印刷來證實。更何況,如果自尊歸結為與鐘過、鐘馗、方想壹脈相承,為什麽漢晉文獻中沒有鐘馗家族的記載,直到南北朝才突然出現了許多鐘馗、鐘馗、鐘馗?這種持續了幾百年的空白中斷,真的很難解釋。
劉錫城的《鐘馗論》、王寬熙的《鐘馗故裏考證》、鐘馗也對鐘馗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和研究。請參考它們。
縱觀古人和先賢的意見,應該說都是各有各的道理,質疑者也是各有各的道理。鐘馗的起源在中國民間文化史上仍是壹大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