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地方誌書雲:“浯嶼在縣(指同安縣)極南,孤懸大海中,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門戶。”(1)“浯嶼,周圍六裏,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極為要害。”(2)清人莊光前在《同邑海防論》中指出:它“據海疆扼要,北連二浙,南接百粵,東望澎湖、臺灣,外通九夷八蠻,風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來,非重兵以鎮之不可。”均視浯嶼為戰守要地。浯嶼的歷史可以遠溯宋元,那時浯嶼已成為南中國壹個重要的發舶港和收舶港。至元末明初,海疆不靖,語嶼島的軍事地位便逐漸顯得重要了。明初,開始於島上置浯嶼水寨以為要塞。但是從清代以後卻有不少人在其著作中,把浯嶼與浯洲嶼混同起來,進而誤認為明初浯嶼水寨建置於浯洲嶼,即今之金門島。如清代史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中雲:浯嶼水寨建於“浯洲嶼太武山下”。福建有兩座太武山,在漳州境內謂南太武山,金門島上謂北太武山。顧祖禹既誤把浯嶼認同浯洲嶼、又把南太武認同北太武。又如1978年11月版和1982年8月版的《辭海、地理分冊》中也雲:“浯洲嶼,古島嶼名,簡稱浯嶼,即今福建金門島。明洪武中置浯嶼水寨及金門千戶所於嶼上,為海防重地。清代漸以金門作島名,浯洲嶼之稱遂湮。”當代海交古籍專家張維華,戴裔煊、謝方等也在他們校註的《明史歐洲四國傳註釋》、《明史·佛郎機傳》、《東西洋考》中把浯嶼也誤註為“今我國福建省金門島。”史家向達先生竟也認為:“明代浯嶼原指浯洲嶼,即福建金門島。”而“金門在福建廈門港內,亦名浯洲嶼,明代浯嶼水寨把總原置於此。”(3)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清代以來壹部分作者或註家未經實地調查,以訛傳訛的結果。要弄清浯嶼水寨——這壹明代的重要軍事要塞到底置於何地、何時?有何變化?是需要辯證的。本文姑就浯嶼水寨的沿革作壹粗淺探討,並祈得到識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