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原始宗教的論文 論文的格式

原始宗教的論文 論文的格式

原始宗教儀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態,包括儀式擬態、圖騰擬態、人物擬神以及驅儺儀式等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原始宗教的論文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妳有幫助!

 原始宗教的論文篇壹

原始宗教儀式初探

摘 要:原始宗教儀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態,包括儀式擬態、圖騰擬態、人物擬神以及驅儺儀式等等。原始宗教儀式盡管表現形式多樣,但都基於原始先民祈求風調雨順、萬事順遂的朦朧的宗教情愫。

關鍵詞:原始宗教;儀式擬態;擬神儀式;圖騰擬態

原始先民面對自然力表現出敬畏的同時也表達出壹種征服的欲望。於是他們想象出眾神來操控自然力,而人類可以通過與眾神溝通與自然力達成和解。這便是交感巫術的誕生原理。

先民在面對猛獸時也感到畏懼和震撼,於是渴望獲得猛獸身上所具備的威懾力,加之母系氏族不知其父的認知局限,他們常常將某些動植物認為是自己部落的祖先。而這便是圖騰的誕生原理。

原始的宗教儀式包括儀式擬態、圖騰擬態、擬神儀式以及驅儺儀式等,也大都是基於交感巫術和圖騰這兩種基本的宗教信仰。

壹、儀式擬態

交感巫術的實踐引發了人類自覺模仿的行為。弗雷澤在《阿都尼斯的神話》中說:他們舉行儀式,念咒符,使雨水下降,太陽發光,使動物繁衍,大地上果實生長。?他們希望借表演能使自然運行得更為順利。?[1]472

弗雷澤解釋了交感巫術的表演形式,即通過對自然事物、事件的模仿,以實現與控制這些事物、事件發生的神靈們的溝通,最終實現操控自然力量的願望。

弗雷澤在《金枝》中記錄了俄羅斯德爾普特附近村莊的求雨巫儀:三個男人爬到樹上,其中壹個拿榔頭敲打水桶或水壺,借以模仿雷鳴,另壹個撞擊點燃的火把以模仿閃電,剩下的人則手執細樹枝從容器中沾水灑向四面八方,借以模擬降雨。[1]64他們通過象征性地模仿降雨的步驟,以期實現求雨的願望。

這種模擬自然規律,譬如降雨,以及模擬人事,譬如狩獵、戰爭等的活動,其目的都是通過模擬實現人類與掌控這些活動的神靈們的溝通,最終達到由人類掌控自然和人事規律的目的,也是儀式擬態的基本內容。

二、擬神儀式

盡管早期人類為征服自然做著不懈的努力,但其在自然力面前仍然表現出被動,這就導致了原始先民轉而向自己創造的神靈臣服。

原始的儀式擬態隨著這種崇拜感的不斷加強而日益走向莊嚴和隆重,於是巫儀活動中專門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即?巫師?出現了。?古代祭祀由巫師來主持是沒有問題的。這在甲骨文中已有記載?全國上下,四時常祭,除全國禱祭歸國君主持外,余皆由祭祀巫師主持。?[2]35《周禮?春官宗伯》中記載:

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國有大災,則帥巫而巫恒。?凡喪事,掌巫降之禮。男巫掌望祀、望衍、授號,旁招以茅。?[3]371

可見,專業巫師的職能固定,專門從事祭祀活動。?掌巫降之禮?即是負責迎神、降神等壹些列儀式,而男巫?旁招以茅?的行為也是用茅吸引四方神歸來,包含迎神、娛神、降神等多個方面。

古代中國體現出農耕文明的特性,因此,古代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祭祀儀式是祈求降雨的雩祭和祈求農業豐收的蠟祭。《周禮?春官宗伯》中記載:

(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女巫掌歲時祓除、熏浴、旱?,則舞雩。?[3]373

從事雩祭活動的主要是女巫,而司巫則統領群巫壹同進行祭祀活動。雖然《周禮》中並沒有明確記載?舞雩?的具體內容,但根據早期的巫術擬態活動可知,女巫在祭祀中壹定伴隨著擬神的表演。而且舞蹈之前進行香薰沐浴,同時要表演舞蹈動作,因此在祭祀活動中媚神的成分比較大。

雩祭之外,古代重要的祭祀還包括蠟祭,這是古人祈禱農業豐收的祭祀活動。《禮記?郊祀牲》中記載:

天子大蠟八。?仁之至,義之盡也。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4]1373

蠟祭中,巫師既要通過擬神的活動以實現與八位神明的溝通,以祈禱農業豐收,也要模仿實際事件以勸諫國君:?羅氏致鹿與女?,不斂藏之種也?[4]1373,講的就是羅氏通過率領人們表演打獵和女色王國的故事來告誡國君,熱衷打獵和女色會導致亡國。

因此,擬神儀式中巫師往往扮演著迎神、降神、娛神等角色,這寄寓著先民企圖通過與神明溝通以實現風調雨順願望的理想。

三、圖騰擬態

圖騰主要體現原始先民祖先崇拜的情結,這種情結往往通過擬獸表演進行表達。原始社會後期,黃帝所統帥的氏族統壹了各部,但不同部落的圖騰不盡相同,因此,在大規模的慶典中,為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就出現了?百獸率舞?的局面。《尚書?虞夏書?益稷》中記載:

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5]323

這裏的鳥獸皆是由人扮演的,鳥獸形(下轉第40頁)(上接第38頁)象出現在具有特殊意義的大型儀式上,其實是各部族圖騰的象征。

根據考古發掘的文物信息,遠古時代,人們的確會通過扮演鳥獸舉行某種莊重的儀式。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的銅鑼,上面繪有飾帶羽毛的人物,他們結隊跳舞,應該也是表達圖騰崇拜的壹種擬獸儀式。而在壹些出土的青銅文物上,常常可以看到壹些怪獸的形象,以及壹些孤傲收形狀的面具,很有可能是在被應用於遠古圖騰祭祀的活動中。

圖騰崇拜的信仰通過擬獸儀式加以呈現,表達的是對祖先的追憶和信仰。通過模擬部落圖騰物進行表演,既是與祖先溝通以表達敬畏和祈禱之情,同時也是為娛樂部落圖騰之神,或者說娛樂祖先,表達的是壹種祖先崇拜情結。

四、驅儺儀式

原始人類為祛除災害與疾病,往往借儺舞的形式來表達。驅儺活動產生的心理與圖騰崇拜並不相同,但驅儺儀式卻與圖騰擬獸儀式相似。周代驅儺儀式設有專人主持,即?方相氏?,?是掌扮作恐怖之貌執戈舉盾以驚驅疫癘之鬼也。?[3]405《周禮》中有周代驅儺儀式較為詳細的記載:

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3]451

方相氏作為主要祭祀者率眾搜索房屋室內,以祛除導致疾疫的鬼怪。不僅如此,方相氏同時還要為墳墓祛惡鬼,以保障人們在死後不受侵犯。《周禮?夏官司馬》中載:

(方相氏)大喪,先柩。即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3]451

方相氏在人死後即將入葬的同時,到達墓地,通過敲擊墓穴,驅逐墓中的魑魅魍魎,以保證人們在死後能夠不受邪祟侵犯。

無論是儀式擬態、擬神儀式、圖騰擬態或是驅儺儀式,都是基於人類渴望征服自然、順遂安康的心理,帶有樸素的原始宗教的意味。但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的不斷突破,這些儀式漸漸遠離了最初的宗教意識,轉而走向世俗娛樂的領域。當原始的宗教儀式開始擔任起戲劇的職能,其本質已經發生改變。

參考文獻:

[1]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金枝》,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2]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9.

[3]楊天宇撰:《十三經譯註?周禮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陳襄民、裴澤仁等註譯:《五經四書全譯?禮記》,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5]陳襄民等譯註:《五經四書全譯?尚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