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i dǎn
2 英文參考pulmonary jaundic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肺疸為病證名[1]。為《外臺秘要》卷四所列九疸之壹[2][1]。《外臺秘要》卷四:“肺疸,飲少,小便多。”壹名膏疸[1]。以肺癉為膏疸,癥見身面皆黃,飲少而小便多[3]。多因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有瘀熱所致[3]。治宜秦椒散等方[3]。
《辨證奇聞》載述肺疸為肺氣虛,失其清肅之令,不能通調水道,以致濕熱逗留而發黃者[1]。癥見鼻塞不通,頭面俱黃,口淡咽幹,小便不利。治宜宣通肺氣,健脾利水[1]。方用揚肺利濕湯(見《辨證奇聞》)[1]。
4 關於黃疸
黃疸(jaundice[4][5])為病名[6]。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4][5]。古代亦稱黃癉[7][6]。目睛黃染尤為黃疸的主要特征[8]。主要由脾濕胃熱、熏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7]。黃疸有屬陰屬陽,在臟在腑之分[6]。《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壹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7][6]。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6]。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壹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為難治。
針灸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有顯著效果[9]。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效果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針灸可作配合治療。
急性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6]。
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
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9]。
詳見黃疸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