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壹,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是幾代民間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本醫書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是中國影響極大的壹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接受了我國古代唯物的氣壹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壹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人的壹切正常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與整個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當中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二、《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作者及成書年代皆不詳,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壹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壹些病證。
該書內容簡要,辨析精微,尤其對脈學有詳細而精當的論述。診法以“獨取寸口”為主,對經絡學說和臟腑中命門、三焦的論述,則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闡揚和發展,此書在中醫理論和診斷學上頗有貢獻。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該書創立了傷寒病“六經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被後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後該書流傳海外,亦頗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藥學著作。簡稱《本草經》或《本經》。約成書於秦漢時期(壹說戰國時期,壹說成於漢代)。假托了神農炎帝遍嘗百草的典故而得名。《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
《本經》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壹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有序例(或序錄)自成壹卷,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這本書總結了古代醫療實踐所得藥學成就,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