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把其它學派的著作稱為外典,某些儒生聽了很不高興,認為把儒教歸入外敵,這是對儒家的輕視,因此,他們就反唇相譏,把佛道二教的典籍稱為外典。所以,假如不知道這壹點,在閱讀古籍時膠柱鼓瑟,不作具體分析,就會弄出李代桃僵的笑話。如《陳書·傅綽傳》:“若依外典,尋書契之前,至淳之世,……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各得其所,復有何爭乎?”這裏,“外典”指道家典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若依照道家經典,追尋到沒有文字之前最淳樸的時代,老百姓到死互不往來,而各得其樂,還有什麽爭吵呢?《隋書·李土謙傳》:“士謙善談玄理。嘗有壹客在絕,不信佛家應報之義,以為外典無聞焉。土謙喻之曰: ‘積善余慶,積惡余殃,……豈非休咎之應邪?”這裏“外典”就是指佛家典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李土謙善於談玄妙的道理。曾經有壹次,壹位在坐客人不相信佛家輪回報應的義理,認為沒聽說過抹放經典講的那壹套,土謙就以俗話汀了個比喻說: “多做好事後代得福,多做壞事後代遭殃,這;產就是說的報應之理嗎?”又,宋祁《張晦之墓誌銘6I“晦之常病浮居氏怪迂誕荒,塔廟日熾,雖服儒衣冠者,皆密置六經,反為外典,故因事見文,為記數十篇而辨析之。”這裏的“外典”也是指佛典。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張晦之常不滿於佛教捷的荒誕奇怪的壹套,寶塔寺廟壹天天地多起來,即使穿著儒生衣服的人,都把儒家六經擱在壹邊,反而相信佛典,所以他有離於這些事情,寫下文章幾十篇來分辨剖析。
從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明白,古代典籍中所說的“內典”、“外典”,必須從上下文的意思中體會它指什麽,不能壹看到“內典”二字,就認為是指佛經,否則就會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