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或五經)壹直被說是儒家經典。雖然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但至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也沒有權威機構和部門組織相關研究予以澄清和糾正。即使在相關的講堂、教科書等出版物和各種媒體上,這種說法目前仍然大行其道。比如,六經(或五經)在“國學”的教育和宣傳中,仍然作為儒家經典灌輸給孩子,這種教育越來越時尚,特別是在對孩子的所謂“啟蒙”教育中。
將六經(或五經)描述為“儒家經典”是自漢代以來壹直延續的歷史事實,但這並不符合六經(或五經)的本來面貌及其與儒家思想原本關系的歷史事實。
就儒家而言,且不說被視為其創始人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只活在春秋末期。他沒有自稱為“儒家”,也沒有把自己的理論冠於“儒家”。“儒教”和“儒教”的名稱是在孔子死後多年。即使“儒教”從孔子算起,因為六經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也不能算是儒家經典。
將六經視為儒家經典,不僅有違史實,也無形中人為地推掉了中國學術創造的歷史。因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百家爭鳴誕生於戰國時期,而中國的學術萌芽和成熟要比這早得多。
學術是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專門的或專門的文化知識。先有精神文化,後有學術。中國的學術是中國精神文化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中國精神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某壹領域、某壹方面專業知識的積累、升華和凝結。這個過程挺長的。如果說中國精神文化的開端最晚始於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那麽到了商朝,中國的學術已基本成型。
這壹時期,隨著生產力發展創造的剩余產品的積累,出現了私有制,出現了專門從事腦力勞動即精神產品生產的階級。同時,生產精神產品所使用的文字及其所表達的書面語言也日趨成熟和規範,為精神產品的生產創造了物質條件,促進了精神文化的建設和創造取得質的飛躍。於是,專門從事某壹文化領域和方面的知識開始從混亂的精神文化中分離出來,並逐漸積累、升華、凝聚,形成某壹特殊領域和方面的學術思想。
現有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早在商代就進入了這樣壹個歷史階段,到了殷周時期,中國的學術著作,我們稱之為“國學”,就已經出現了。
二、當列為中國學術書籍的主要來源。
從語法結構上來說,雖然商代的甲骨文大多透露出中國早期詩文的古樸凝練,但周代的文字和記錄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該比商代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如果按照傳統的觀點把六經歸為“儒家經典”,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然後再聯系其他作品,就看不到這樣的進步了!從商代甲骨文的簡明語法到百家爭鳴的浩如煙海的著述,這種寫法和寫法發展的突飛猛進,太不符合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了!
人們在談論中國的學術時,總是談論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而忽略了“百家爭鳴”賴以產生的源頭活水。這樣看來,百家爭鳴實際上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絕不是這樣的。在百家爭鳴出現之前,學術著作早就存在了。它們是百家爭鳴的活水之源,是應該列為中國學術源頭的主要經典。
中國的文明起源相當早,最晚始於公元前26世紀的黃帝時期,逐漸被學術界認可。雖然漢字的發明和使用是在這之後,但遠早於孔子。據《左傳》?據《召公十二年》記載,王嶽說:“好史,子善之!我能讀三墳,五經,八類,九丘。”根據歷代學者的考證,這裏所說的三座墓是關於伏羲、唐堯、虞舜的書。八所是最早的八卦書。《九座小山》是壹本關於九州的土地和風俗的書。由於這些書至今未見,其具體內容和產生的具體歷史年代也無從得知和證實。但它至少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古籍起源很早,其中壹部分確實流傳到了孔子的時代,從而為孔子研究和整理經典文獻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據我們所知,流傳到孔子時代的經典文獻主要是六經,所以六經是應該被列為中國學術源頭的主要經典。
據史書記載,孔子編纂了六藝(經)。自從孔子編纂了六經,六經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由於“焚書坑儒”和戰爭對古代文獻的破壞和丟失,後人所說的六經與孔子所見的六藝(經)是否壹致,值得探討。既然有人認為《書》和《禮》寫於戰國末期甚至孔子之後更晚,那麽我們現在看到的《書》和《禮》很可能不是孔子看到的原作。但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書”和“禮”都不同程度地指的是原始文獻,從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它們的本來面貌。
所以我認為六經應該列為反映中國學術源頭的代表作和主要典籍。按其年代順序,其順序應為易、蜀、史、李、嶽、春秋。之前的整理(詩、書、禮、曰、易、春秋)都是儒家作為“儒家經典”來做的。因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是通過寫十翼即《易經》來解釋《易經》的,所以《易經》是在《春秋》之前列出來的,而《春秋》是孔子著重修訂過的。
三、《易》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術文化的總源頭。
與蜀、史、李、嶽、春秋相比,《易》產生的時間最早,在中國學術即國學中的地位和意義尤為重要。
韓曙誌說:“音樂是與上帝和仁慈和諧的象征“詩”是正當的、正義的;李“風格鮮明,智者見之,故無訓;書廣聽之,知之術也;”《春秋》是信仰的象征。五者,蓋五理,應互備,易為原。所以說‘易若無形,則枯或殆矣’,話以天地而終。至於五學,世道變了,五行更有用。”《易》被視為"天地之始"、"五學之源",被置於"五學"之首,是有見地的,也是符合史實的。
商代甲骨文的簡明語法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浩繁著述之間應該有著作。在沒有新的發現之前,我認為壹直混在六經中的《易經》首先應該是這樣壹部作品。
說到《易經》自然涉及八卦,前面提到《巴索》是最早的八卦書籍,但《巴索》是傳說中伏羲所繪的八卦記錄嗎?和易有什麽關系?我不知道,因為我還沒去過巴索。壹般認為《易經》經歷了連山、歸藏、周易三代。連山失傳至今未尋,歸藏近幾年失傳已久,但找到了,需要整理,而流傳至今的只有《周易》,所以《易經》通常簡稱《周易》。《周易》本是壹部占蔔之書,在《左傳》中已有記載,說明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流傳。關於其成書日期,目前尚無確切定論,但多數人認為是在殷周時期或西周初年,司馬遷的“蓋文王行於易經”之說才得到認可。關於《周易》中的“周”字,歷來眾說紛紜,但多數人認為代表年份是周朝。甚至對《周易》中的“易”字也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解讀,認為《周易》說“剛柔相濟,變化於其中”是好的,即萬物都是通過陰陽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秦始皇焚書,周易因為是占蔔書而幸免。到了西漢,儒家把《周易》、《詩》、《書》、《理》、《越》、《春秋》視為“經”,合稱六經,所以《周易》也被稱為《易經》。
由於《易經》早在儒家思想出現之前就已經產生和流傳,因此將其歸為儒家經典是後世儒家的壹廂情願。從三代易來看,起初它只是用符號通過畫卦來表達意思。它實際上是壹種介於結繩和象形文字之間的文字創作,然後到周文王演繹六十四卦,制作卦爻辭(有其子周公參與)。易經的演變與中國文字的演變相結合,不僅標誌著先民“仰視觀察”和“修天地之道”意圖的漸進,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學術隨著文字的發明、演變和成熟而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說伏羲的畫八卦是指在文字發明之前,先民有意通過壹些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識,那麽當周文王根據八卦符號推導出六十四卦,並用成熟的文字來詮釋卦時,八卦和六十四卦符號的字面意義就不復存在了,而只具有了“符號學”的意義。
從迄今為止的傳世文獻和考古文獻來看,《易經》是中國最早的著作,至少到目前為止,把它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總源頭仍然是有效的。
《易經》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思想價值。說《易經》基本形成於殷周,並不意味著否認其後幾年沒有經過修飾和修改。既然《易經》主要用於占蔔,那麽在殷周時期八卦變成六十四卦之後,它就不可能被更多的人使用和檢驗了。《易經》卦中記載的壹些東西出自周公、文王,丐幫與此有關。但綜合資料來看,易經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可能有多種解讀,自然成為孔子梳理易經的參考資料。無論《易經》與其他五經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多大的不同,既然都經過了孔子的整理,就決定了六經之首《易經》與孔子其他五經的相似性。
孔子的《易傳》越來越被考古所證明。馬王堆帛書《堯》壹文指出:“大師老而擅“易”,居時在席,行中在行。”“孔子易經,至於‘失’與‘易’兩卦,沒有理由不廢書而嘆...”還記載子幹(龔)晚年不理解大師對《易經》的態度,大師向他解釋說:“易經,我祝之,我認為是道義。妳贊而達數,妳知數而達德,妳仁義。贊美不夠,是女巫;數而無德是歷史。為壹個女巫的歷史感到羞恥是件好事,但不要擁有它。後人疑丘,還是用易?我只求德,走吳石老路回國的也是特殊。君子之德不求快樂,所以犧牲稀缺;仁義求吉,所以預言,希望。祝女巫占蔔?“說明了當時孔子對占蔔的理性態度。帛書《易傳》中記載的孔子言論,如二三子、壹之壹、堯堯、銜接、繆和、趙麗等,基本上都是這壹版《易傳》的內容。從帛書《易傳》中可以了解到孔子對《易經》的創造性詮釋,說明孔子晚年與《易經》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表達了《易經》的哲理,被弟子們總結寫成《易傳》。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說,“孔子不僅是壹個讀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還是壹個作者。他寫的是《易傳》。”“孔子晚年寫《易》和《易傳》,或者是弟子寫的,書和《論語》是同時寫的。從子思到荀子等人都有引用,這絕不是壹本遲來的書。當然,當時《易傳》的面貌不壹定和今天的傳記壹模壹樣。這是古籍的壹般規律,並不奇怪。研究孔子,離不開周易經典。”所以,如果把《易經》分為《易經》和《易經》,那麽《易經》確實是儒家經典,但不是。只是被儒家奉為“經典”。
如果《易經》(不僅僅是《易經》)被壹般的儒家理解為自己的“經典”,那麽《易經》絕不僅僅是儒家經典。只要仔細分析它的內容,就會發現它遠非儒家所能涵蓋。易經包含天文、地理、數學、領導力、決策、管理等。,除了道教,佛法,陰陽,農,醫,軍,縱橫。其關於天、地、人(或天、道、人)的“三物之道”和“三物之建”的原理,在當今地球人類面臨的自然生態危機和人文生態危機面前,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周易》中的領導、管理智慧和思想對今天的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以及社會領導、管理和決策的其他方面都有啟發意義。《周易》整體的、系統的、結構的、平衡的宇宙觀和思維方式對現代思維觀念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重視。《易經》所蘊含的倫理思想對基因倫理、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社區倫理、家庭倫理、企業倫理、網絡倫理乃至全球倫理、空間倫理的構建和發展都顯示出了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從迄今為止的傳世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毫不誇張地說,《周易》是“中國學術文化的總源頭”。
第四,書、詩、禮、樂、春秋不僅僅是儒家經典。
書、詩、禮、樂、春秋其實在孔子之前就有了,所以不是儒家經典,也被韓和儒家列為儒家經典。因為被儒家列為經典,所以分別稱為“經”。儒家把它們列為經典封面,因為孔子編輯過它們。比如司馬遷說:“孔子說,‘六藝用以治壹,禮用以救人,樂用以講和,書用以教事,詩用以表意,易用以神化,《春秋》以德為本。" "(《史記?滑稽故事列傳)郭店竹簡中的性假裝有孔子關於詩、書、禮、樂之教的記載:“詩、書、禮、樂皆生於人。”詩”有關系;書”有話要說;禮”和“樂”是有關系的。聖賢會通過與人比較來學習它,觀察它的順序並與之對立,衡量它的意義,根據它的感覺進出,然後再傳授它。教,所以生而有德者,中國也。”
傳世文獻中,關於孔子和六經的相關資料最早見於《莊子》?田蕓:“孔子對老聃說:‘邱智六經,詩,書,禮,樂,易經,春秋,想了很久,誰知道為什麽?’”“莊子?《田蕓》顯然不是莊子本人的作品,也不太可能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因為“六經”的提法只出現在漢代。而且和孔子談話時提到“儒墨”也太違背歷史事實了:老子和孔子怎麽能談他們死後才出生的墨子呢?盡管有這些錯誤,但孔子對待詩、書、禮、樂、變、春秋的史實並非毫無根據。另《莊子?天下曰:“詩以道為本,書以道為本,禮以道為本,樂以道為本,易以道陰陽,春秋分道名。“雖然《莊子?天下不是莊子自己的作品,而是司馬遷的《史記》?搞笑傳記顯然指的是這篇文章。這些都說明孔子與詩、書、禮、樂有著密切的聯系,並已被編輯。當然,學術界對此尚未形成* * *認識,但即使孔子對《詩·書·禮·樂》進行了編輯或加工,也不能將其歸為儒家經典。
從該書來看,它是古代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的編纂,時間可追溯到堯舜至春秋中期,約1500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的記錄。史記?孔子的家人說孔子“為書傳作序,自上世紀的唐瑜到秦苗,編修大事”。這是幾代人爭議的問題。愚者認為,雖然書中的壹些章節,如《堯典》、《臯陶墨》、《愚公》、《洪範》等,是後人考證後所寫,孔子本人也自稱“言不盡文”,但孔子閱讀、編輯、作序前人的著作也是有可能的。書中不僅記載了古代的許多傳說,還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早期的壹些重要史料。無論是傳說還是史料,都包含著豐富的學術見解。
殷瑛·李霞。殷人的制度基本上是從夏制度演變而來的。在目前不清楚夏人具體情況的情況下,可以從已知的殷人情況來做壹個大概的推斷。根據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殷王室有專職史家,甲骨文中的部分地扮演了這壹角色。他們的職責是記錄皇室的活動,他們的工作規則就像《禮記》?玉藻”,運動在史書上是左的,話在史書上是右的。還是喜歡《漢書》?易文誌說,左《史記》說,右《史記》說。他們記錄的言行,大概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史書內容,也是孔子當年所倚重的文獻。
所以從書中內容所反映的史實來看,應該是幾代歷史學家所寫。雖然它的確切成書日期還有待考古證實,但它至少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不是儒家經典。
再看看這首詩。《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有305首,分為體、雅、頌三大類。其《風》為民歌,《雅》為西周王績正統雅樂,《頌》為上層社會祭祀祠堂的舞曲。它們廣泛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含了珍貴的史料。這些篇章很多是民歌,揭露和抨擊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黑暗和愚昧,同時熱情歌頌勞動者的勤勞和愛心;也有不少揭露時政的作品,表現了對周王室衰落的焦慮和憂郁;還有壹些祭神祭祖的篇章,記錄了周初的經濟制度和生產情況,但大多是歌頌和宣揚統治者受天命的思想。但光是這首詩的篇幅就比原作少了很多(只有原作的十分之壹)。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說:“至於孔子,古人寫的詩有三千多首。重要的是去掉它們,取之可施於禮義,而取之於契和後稷,則被描述為殷周盛世,缺乏隱逸和圓滿。始於酒席,所以說官聚之亂始於馮,始於,文王始於雅,清殿始於頌。305首《孔子》都是弦歌,為的是把邵、吳、雅、頌的聲音結合起來。禮樂可從今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可以看出,這壹版《詩經》是由大量的前人詩詞匯編而成的。畢竟,詩歌是在孔子之前產生的。即使是孔子刪節編輯的,也不能算是孔子的作品,所以不能算是“儒家經典”。
《禮記》,即《周禮》,是壹部反映周朝禮儀和制度的著作。它是周公傳下來的,孔子看到和編纂的是原著,現在已經不是原著了,關於它的成書日期和作者也壹直有爭議。《周禮》共六篇,包括《天官中載》、《地官司徒》、《官純宗伯》、《下官司馬》、《秋官四扣》和《冬訟空》。冬官司早輸了,漢朝用拷公基補上。漢代六經編纂的《禮記》指的是《禮記》,而不是孔子所見的《禮記》。《李》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不能因為孔子編輯了它就認為它是“儒家經典”。何況儒家經典之壹的《禮記》是禮記,不是孔子那些年看到編輯的禮記!《禮記》是漢代的著作,將其視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經典”顯然更不合適。
嶽失聯已久但至今未尋,不便細說。但因為先於孔子,可以肯定,所以不能算儒家經典。正是因為嶽的失傳,才自起改名為五經。
至於《春秋》,據說是孔子根據歷史學家魯編的《春秋》修訂的。司馬遷稱“鐘繇”,寫《春秋》。“歷代有人對此表示懷疑。愚者認為孔子的生卒年(公元前551-479)與《春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的編纂是有可能的,但鑒於孔子的自白,沒有留下專著,甚至連《論語》也沒有。除非把“寫作”理解為“編輯”。而且,孔子之前恐怕不止壹部《春秋》。由於《春秋》可能是西周末年以來各諸侯國形成的歷史檔案文獻,其性能與現在版本的《尚書》相似,但又因孔子校勘而與《尚書》不同:《尚書》以夏商周為序編纂文獻,而《春秋》則以魯的活動為主線記載國與國之間的紛爭與交流。所以現存的《春秋》即使真的是孔子編的,也不是原來的樣子。至於孔子之前的《春秋》,可能正如孟子所說:“君跡亡而詩亡,詩亡而後春秋。金的《程》,楚的《祈使》,魯的《春秋》,壹也。它的主題是金文的齊歡,它的文本是歷史。子曰:‘其義為丘所盜’。“從孟子的話來看,當時各國都有類似《春秋》的著作,但絕不比現在的《春秋》多。從孔子說他看過壹百二十個國家的《春秋》,到墨子吹噓“我看過壹百個國家的《春秋》”,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樣看來,《春秋》就不是儒家經典了。
總之,《易經》是迄今為止體現中國學術起源的壹部古書,而《詩·書·禮·春秋》和《越佚》也應列入中國學術起源的主要書籍。
把六經(或五經)當作儒家經典,是漢代儒家的壹廂情願。其實如果把它們算作經典的話,它們是百家爭鳴的經典,是整個中國的學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