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進老師積極提倡中小學要重視行書教學,曾在國家教委的督導下編寫《軟筆書法行書字帖》,與2001年3月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
在書中前言中,王老師深入闡述了行書的重要性;
前言:
要抓好中小學的書法教學,首先問題是改革書法教學教程,打破先楷後行的傳統教程的束縛,直接切入行書教學。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直接學行書。對於這個問題,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予以闡述和論證。
在書法教學中,自古以來,都是以楷書為基礎,先楷而後行的傳統教程世代相承。人們都把楷書作為習字、學書法的基礎與先導,其中壹個重要原由則是“行源於楷”,行書只是楷書的快寫和簡化,因此,先楷後行也就天經地義,不可倒置。為此,要改革書法教程,首先對行書和楷書兩種書體來壹番尋蹤溯源,弄清兩者之淵源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行書的起源,歷來有兩種觀點,壹是行源於楷;而是行源於隸,而先於楷。
然而,從延居漢簡及大量出土的簡牘書法的史料上卻充分證實了行書不僅不源於楷書,而且還早於楷書。
在漢代的四百年間,由於具有隸屬的快寫和簡化的趨勢,章草在西漢已經成熟。此時今草已從隸書的草化中孕育而出。在此之前行書的書法在漢隸上就有不少表現,如刻在石上的《楊淮表記》,刻在磚上的《公羊傳》和《急就章》,刻在竹木簡上的漢簡,都是壹種借助於材料的自然之美的行書,只不過還不是行書書寫的自覺意識,而是出於書寫時快捷方便的實際需要。
漢魏之交,由於草書愈來愈脫離實際,不便認識,也不便書寫,於是行書就被人們取而代之,成為壹種比隸書便於書寫,比草書便於認識的新興的書體。而楷書直到漢末才出現的非隸非楷、亦隸亦楷的“隸楷書”,也稱之為“新隸書”,只是到了東晉才算是演化成熟。可見行書的歷史要比楷書的歷史還要長些。如果把隸書比作港口的話,那麽行書和楷書則是從同壹港口開出的兩條船,而行書則是先啟程離港;如果把隸書比作母親的話,那麽行書與楷書則是壹母所生的同胞兄弟,而行書應是楷書的兄長了。
將行書和楷書這兩種書體的技法來壹番對照比較,也可以說明兩者是各具特點,各有千秋,各成體系的。孟傳海先生對行書技法做了極其精辟的闡述。
從點畫上看,行書具有變化性,隨體賦型,露藏相間,強調點畫的呼應相映。從墨法上看,行書具有相宜性,根據不同的書寫內容,施用不同的墨法效果,妙在枯燥潤濕,濃淡相宜。從行氣上看,行書具有流暢性,機無滯礙,或行雲流水,遞相映帶;或行斷意連,妙再有無之中。從結構上看,行書具有靈活性,做到欹正相錯,疏密相當,縱橫瀟灑,自成變化。從章法上看,行書具有豐富性,亂石鋪街者,有恣意參差之趣;橫有列,縱有行,有迷離變化之妙;縱有行,橫無列,則有瀟灑流暢之意。
行書分三系,即東晉王行,唐代顏行,清代魏行;辟兩派,即雍和秀逸的平正派,險峻跌宕的欹側派。
正是行書的這些特點、派系及豐富的技法,才構成了獨立於其他書體的壹整套教案的實質內容。
綜觀上述,讓學生直接學行書,也就犯不上“沒學爬,就想走”的指責了。因為作為要面對師長的學生,對這樣的指責就太沈重了,沈重的不敢越雷池壹步。退壹步來說,就是行書也源於楷書只說成立,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先去學楷書,因為楷書也源於隸書,總不會讓學生先去學隸書吧。
書法教學的實踐也充分證實了直接切入行書教學是勢在必行的。
煙臺市寧海壹中對書法教學做了有益的嘗試。
這個學校有兩個書法小組,壹個學楷書,壹個學行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活動。壹個學期之後,學楷書的成績平平,而學習行書的書法水平卻有長足的進步,其中有位女生的行書習作獲全區少年書法壹等獎、全國少年書法三等獎。由於書法教成不同,效果就大不壹樣,實踐給我們上了壹課。
書法小組每周安排壹次活動,學楷書的小組的同學每次活動都是照著字帖寫大楷。學生在書法活動之後,壹個周的時間內,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顧及書法練習的;等到下壹次書法活動時,上壹次活動時大楷是如何寫的,甚至寫些什麽,也都忘記得差不多了,而學行書的小組,學生通過學練而掌握的行書技法,立即用到其他課程上,記筆記,做作業,答答卷,寫班報,全用得上。這樣即學即用,教與學結合,學與用結合,教則提高,學則深化,用則鞏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直接學行書,不僅是學生很快掌握了行書的基本技法,寫出壹手好字,而且最大的收獲則是學生對書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小組中的許多學生成為書法的愛好者。時間是我們清楚的看到讓學生直接學行書的必要和迫切!
我們經常看到在壹些小學生的作業課本上,老師打下這樣的批語:“字跡潦草,不認真。”打這樣批語的老師是否捫心自問壹下,打這樣的批語的本身是否更有些不認真呢?
當看到學生的作業潦草時,作為老師為什麽不去反思壹下,學生為什麽潦草?只要略壹反思,就不難發現在這潦草作業的字裏行間,就明明白白的表述了學生那種急於尋求壹種極快捷簡便,又能被老師認可的書體的迫切心情;清清楚楚的傾訴了學生對書寫速度的淡淡追求和呼喚。對這種難能可貴的渴望與期盼,老師不去因勢利導,及時地把學生引導到行書的教學上,而是簡單地下個批語,就把學生這種自覺萌發的追求書寫速度的積極性來了個迎頭棒喝,給打了回去,這難道不可悲嗎?
過去上學,學生要學的課程並不多,將認字作為壹門主要課程,采取先楷後行的教程來進行書法教學是可行的。然而在今天,這些面對科技突進的當代的學生們,時代要求他們在學生時代就要去掌握與科技相適應的基礎知識。我們必須看到客觀現實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學生要學的內容拓寬了,要學的課程增多了,教學的節奏加快了,因此,書法教學的教程應以時代要求而改變,應於時代脈搏相協調,應於時代節奏相和諧,已經是壹個時不我待的選擇了。抓好學生的行書教學,讓學生及時地掌握行書技法,這是歷史性的選擇,也是歷史性的突破,更是壹場艱難的歷史性的書法教程改革。
古往今來,行書經過歷代書法家和民眾的長期時間,不斷完善,以臻成熟。它以生動自然的點畫,縱橫恣肆的線條,似欹反正的結構,燥潤相間的墨法,相互映帶的筆勢,跌宕起伏的章法,行雲流水的節奏,給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行書發展到今天,以線條流暢無阻,筆順迅捷簡便,為提高書寫速度,加快書寫節奏,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壹整套行書技法是古今書法家辛勤耕耘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去分享,去利用,更有義務去繼承,去弘揚。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老師,能夠及時引導和指導學生迅速掌握行書技法,是何等必要,又是何等迫切啊!
作者:王存進
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