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談遷國榷的內容

談遷國榷的內容

國榷

國榷祖籍汴梁(今開封),是浙江海寧棗林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他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托了對歷史、對自己的壹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自幼刻苦好學,家貧壹生未曾做官,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用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

國榷是什麽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談遷(1594年—1658年)撰。鑒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余年編成《國榷》壹書,署名“江左遺民”。

缺點

但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復且說法不壹。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由於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成為禁書。《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壹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壹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壹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成書經過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壹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誌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裏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饑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1653年,59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