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葉”字姓是如何起源的?謝謝

請問”葉”字姓是如何起源的?謝謝

史料記載,葉(ye,舊讀she涉)古邑名。在今河南省葉縣南,春秋楚地,公元前576 年,楚遷許靈公於此,為楚國附庸。戰國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 年)取葉後,又名葉陽,漢置縣。葉公居此,原名叫沈諸梁。

尋根溯祖,葉姓的先祖是周文王第十子,季載,葉姓的始祖是葉公。關於葉姓的起源有以下四種史考。

1 、出自姬(周朝是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的後裔。《 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 等有關資料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死後,其子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武王同母弟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攝政(輔助周成王執政)。這時,三監不服。武庚(商王紂之子,周武王滅商後,繼續封他為殷君)乘機暗中勾結三監霍叔、管叔、蔡叔,並聯合東方夷族起來反抗。最後,被周公旦所滅。在這場鬥爭中,周文王的第十子季載平叛有功。周公旦就把這位有才幹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後來,周成王把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在今河南省平輿縣),又名聃國。季載,又稱聃季載(古時沈、聃讀音相同)。至春秋時的魯成公八年(公元前583 年),沈國建國500 多年後,為蔡國所滅。當時季載的後代有子逞,逃奔楚國,子孫以國為姓即為沈氏。關於沈國,《 元和姓纂》 也有同樣的記載:“周文王第十子聃季(或作季載)。食采於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沈國被蔡國滅了之後,奔逃到楚國的季載後裔以國為氏,有沈子逞的孫子名戌,在楚平王時任沈(今河南沈丘縣)尹,又稱沈尹戌。沈尹戌任楚國左司馬,為保楚國而戰死,立了大功。楚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今河南葉縣)任葉尹,人稱葉公。他因有功於楚,又封南陽。葉公委其事於新賢,而退休於葉。其後人便以葉地為姓氏,稱為葉氏。所以,沈、葉兩姓同宗。

2 、又據史載,春秋時楚莊王的曾孫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尹,又稱沈尹戌。沈尹戌後來任楚國左司馬掌管軍事。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 年)在與吳軍打仗時戰死,楚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今河南葉縣),人稱為葉公。所以,葉公沈諸梁是中國第壹個姓葉的人,稱為葉姓始祖。沈、葉原本是壹家。

3 、葉姓出自羋(而音迷)姓沈,為帝顓頊(zhu n 音撰、x 音虛)的後裔。據《 風俗通義》 及《 通誌? 氏族略? 以邑為氏》 等所載,傳說帝顓頊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女女貴 為妻,生下6 個兒子,其中第6 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鬻(y 音玉)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後來周成王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山(今湖北西部)壹帶建立荊國,定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後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春秋時,楚莊王有個曾孫名叫戌(x 音虛),在楚平王時任沈(今安徽臨泉縣)尹,又稱沈尹戌。其後代就有人以沈為氏。沈尹戌後來任楚國左司馬,他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 年)在與吳軍打仗時戰死,楚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今河南葉縣南舊城,漢時置縣),稱為葉公。所以,葉公沈諸梁是中國葉姓的始祖。沈尹戌是葉姓的先祖。

從以上三種史料中可以得出***同的結論,葉公沈諸梁是中國葉姓的始祖。

葉公沈諸梁,楚平王時(公元前524 年)楚(今湖北境)人,楚國政治家、軍事家。他祖承黃帝,世受楚祿。沈諸梁在葉地勵精圖治、勸農桑、興水利、淳理民風,使地富壹方、境強四域。葉公還有壹個最顯著的功績,是平定白公勝叛亂。歷史史實是這樣的:戰國時期,楚平王為強奪兒子建之妻為妃,誣建謀反,逼太子建逃往鄭國,建的兒子勝逃往吳國。到了楚惠王時,令尹子西聽說勝比較賢明,就把他召回國,封在白邑,人稱白公勝。當時,楚莊王的曾孫沈尹戌的兒子、時任大夫的沈諸梁極力反對把白公勝召回國,認為會引起內亂,但楚惠王不聽。惠王十年(公元前479 年),白公勝以自己父親是王儲為由發動叛亂,企圖恢復王位。叛亂發生後,子西被殺,惠王被囚,楚國形勢極其危險。這時沈諸梁正屯兵北邊的葉邑,聞訊後率兵星夜趕回京城(京城若阝,今湖北鐘祥縣西北)平叛。走到京郊時,老百姓遮道歡迎,見沈諸梁沒帶甲胄,很驚訝地說:“國人盼妳回來,如赤子盼父母,妳這樣大意,萬壹被流矢所傷,叫老百姓指望誰?" 沈諸梁接受百姓建議,全副披掛而進。走到城門,又碰到壹群百姓,見狀,對他說:“百姓望妳,就象災年望糧食,只要能看到妳,就是死了也心甘。即使老漢和幼童,個個都願意跟著妳出生入死,妳怎麽把臉也遮住了,讓老百姓怎麽想?”沈諸梁明白人心已倒向自己,於是命人豎起壹面大旗,旗上大書壹“葉”字。守城的叛軍見了,嚇得心驚膽顫,喪失鬥誌,沈諸梁順利地攻進京城,平了叛亂,白公勝奔山而縊,使楚國轉危為安。因沈諸梁有功於楚,後又讓位新賢,而退休於葉。其後人便以邑地為姓氏,稱葉氏。由上史料可見沈、葉同宗。

4 、關於葉姓的起源,還有另外壹種說法。據《 姓氏考略》 所載,在我國古代的南方少數民族中,也有以葉為姓的。如春秋時吳國的葉雄即其後代。

二、葉姓的遷徙繁衍

葉姓在漢民族數千姓氏中,脈系清楚,同歸壹宗。葉公沈諸梁,即海內外葉姓華人公認之始祖,這是以上史料典籍可查證的。秦、漢、西晉及其後,中原戰亂頻繁,許多人南遷閩、越、贛、粵等地,成為後來的客家人。葉公沈諸梁後裔也不例外,他們在歷代數次大遷移中,部分支系遠離家鄉,甚至飄洋過海,僑居異邦,成為海外華人中的壹個旺族。僅據臺灣文獻會有關姓氏調查,在臺灣全省壹百個大姓中,葉姓排列在第二十位。兩千多年來,葉公後裔中,產生了許多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和現代企業家,為祖國興旺發達和海外華人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東漢應劭《 風俗通義? 姓氏篇》 和宋人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辨證》 都提出“葉”舊讀攝(Sh 音涉),今讀枝葉之葉(y 音頁)。鄧名世還說:東漢時日南郡邊界外有壹個葉調國,曾被東漢朝廷賜給黃金鑄造的、系有紫色絲帶的官印。三國時吳國孫堅有個都尉叫葉雄,就是葉調國的子孫。日南,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治所在西卷(今越南廣治省廣治河與甘露河合流處),轄境約當今越南中部北起橫山南抵大嶺地區。東漢末以後,郡境漸為林邑國所有。葉調國,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131 年)曾遣使至中國,建立友好關系。由此可見,葉調國人有來中國定居者,亦以“葉”為姓。

據徐寒先生主編的《 中華百家姓秘典》 中記載,《 葉氏族譜》 列始祖為諸梁;二世葉重,戰國時楚邑令;三世葉凝,楚大夫;十四世葉淑和,秦長沙太守;二十世葉崇,西漢穎川太守、驃騎將軍;四十七世葉尤,漢太尉,“起於南陽,分為六族” ;五十三世葉望,東漢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隱居,創修了第壹部“葉氏宗譜源流”,並由當時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為之作序。葉望於獻帝建安二年(197 年)渡江徙居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五十五世葉據,因任錢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當地安家,後發展成為當地望族。五十七世分為三支:葉遊,禮部侍郎,徙福建建寧府建安縣;葉願,工部員外郎,徙河南新安;葉儉,蒼梧太守,徙浙江縉雲。七十七世葉逵,贈刑部侍郎,自縉雲遷湖州(今屬浙江)。七十九世葉綱,贈金紫光祿大夫,徙居江蘇蘇州。八十二世葉莊,開封丞,居汴梁(今河南開封)。八十五世葉大經,汴梁人,南宋理宗寶慶進士,鹹淳年間任福建制置使,因元兵大舉南下,於德佑二年(1276 年)流寓廣東梅州曾井,為梅州葉氏始祖。葉大經子孫散居廣東、福建的許多地方。福建葉氏,主要有兩支:壹派為仙遊古瀨葉氏,“始祖葉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亂,舉族流徙莫定,至宋,蔔居光州固始,祖有葉炎會者,隨宋南渡,蔔居仙遊之古瀨”。壹派為漳州蓮溪葉氏,“始祖文炳,為河間(今屬河北)名望,有子三:曰顏、曰豈頁、曰禺頁,避金人而南渡,居漳州之蓮溪,故曰蓮溪葉氏”。自清康熙末年開始,閩、粵葉氏陸續有移居臺灣者,後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葉姓望出南陽,故各地葉姓人大都以“南陽”為堂號。

葉縣古為豫州地,春秋時期屬楚,稱“葉邑”。葉公沈諸梁,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前524年,沈諸梁受封於葉,並

被賜予葉姓,史稱“葉公”,葉氏由此起源,葉縣故為天下沈姓、葉姓根之所在。葉公的後裔自戰國以後逐漸由中原地區向南方及海外遷移。目前葉公後裔達2000多萬人,分布於海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