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簡體字妨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嗎

簡體字妨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嗎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字,繁體字,能夠流傳千年,自然有其可取之處。首先,中國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如左邊壹個“親”右邊壹個“見”組成了繁體的“親”,在“愛”中加了壹個“心”則是繁體的“愛”,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華”的繁體字“華”,特別像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裏的鬥拱,非常有文化含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繁體字,它最為顯著的優點就在於可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這個漢字的意義。而不像簡體字,如親和愛,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還有“廠”字,繁體字是“厰”,簡體字成了“廠空空”,裏面沒東西,就剩壹個廠房了。“華”字也是,簡化之後基本看不出什麽特點。簡體字的“龍”失去了繁體“龍”字的氣勢和感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產不生,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裏無郎……可巧而又巧的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仍是偷,騙還是騙,貪仍是貪,毒還是毒,黑仍是黑,賭還是賭……繁體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傳統的繁體字更能直觀表征漢字的形聲、會意、象形等歷史淵源。

其次,繁字漢字美觀大方,其藝術性遠遠高於簡體,學書法的人幾乎都是寫繁體字,繁體字的形成是文字,規律地結合,很有美感。我們來看壹看繁體字“三國演義”和簡化字“三國演義”。明顯繁體字美觀大氣,可簡化字卻骨瘦如柴。

第三,繁體字書寫了古典書籍,了解繁體字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文化。據悉,推行簡體字主要考慮讓6億多農民盡快識字,避免學習上的麻煩才推行的,”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全面推行簡化漢字後,繁體字在教學、研究、出版、文化、商業等領域及壹定的人群中仍有學習使用的需求,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書法藝術創作等領域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最後,繁體字影響力巨大,它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不僅在中國,在中國周邊國家中,繁體字仍舊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在歷史上,東亞各國都是以繁體漢字作為文字的。只是到了近代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才打亂了東亞各國文字的統壹性。

說了這麽多繁體字的有利之處,有關於繁體字的弊端當然也是有的。顯而易見的是,繁體字筆劃多,寫起來並不方便,速度也慢,學習起來並不簡單。我們這代人學習的漢字是簡體字,但也是從小從聽寫默寫,壹步步學習過來的,學起漢字並不覺得輕松,更何況是讓人學習繁體字呢。加之,現代社會,學生面臨的所要學習的知識很多,單是語文這壹課就有如此繁重的任務,不利於學科平衡。

其次,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看漢字的發展歷史,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這壹階段就是化繁為簡的過程。尤其是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家的時間都變得很珍貴,人人追求高速快捷地學習、工作方式。或許簡體字才是最佳的書寫方式。

最後,作為工具 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播。文字是傳播文化的工具。作為工具,文字的簡化是整體趨勢,有利於傳播更廣泛的文化,繁體難學難認,甚至“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由於繁體字的使用範圍非常狹窄,普通民眾的接觸機會並不大,要求學生全部重新學繁體字會增加學業負擔,且容易跟簡體字課程形成沖突,甚至出現認知混淆。少量繁體字回歸課本則意義也不大,僅僅幾十個繁體字,如何去篩選、辨識、教學,都需要重新規範和安排,在學生課程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也是壹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回顧中國文字發展歷史,也出現過幾次文字革命,如大篆變小篆,小篆變隸書,由繁到簡是漢字發展的歷史必然,簡體字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簡體字不等於喪失了漢字的藝術性與文化內涵,所以沒必要完全恢復繁體字,不用簡體字。學生們通過識讀這些漢字,可充分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總的來說,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兩者本就是壹家,壹脈相承,兩者也同樣擁有各自的優缺點,對此,我認為“寫簡識繁”是壹個不錯的方法與選擇,我們在使用簡體字書寫的同時壹定也要認識相應的繁體字,有興趣的人也可去學習壹些繁體字的寫法,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漢字的含義,也有利於我們閱讀壹些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