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子》二則文言文

《老子》二則文言文

1. 《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

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2. 《老子》二則 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

意思是

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聖明。

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堅持而行的人就是有誌。

占有而不喪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知人者智。

註: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這是凡人的普通知識。。。。。。。。。。。。。。。。。。

自知者明。

註: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勝人者有力。

註:能夠勝過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勝己者強。

註:能克復其私謂勝己,故能克復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強的人。

知足者富。

註:能明白真理,滿足不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強行者有誌。

註:能夠自強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誌氣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註:沒有失去那個地方的(本來面目止善之地)這種人就可長久了。

死而不亡者壽。

註:人之假體色身沒有了,但是他的名譽永留人間,性靈歸根,超

生了死,此謂之壽。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八十壹章)

意思是

真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真實。

有德的人不用言語來辯解,會用言語辯解的就不是有德的人。

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廣博,自認廣博的人不是智者。聖人沒有私心,盡力的幫助人而自己也更充足,盡力的給別人而自己也更富有。

天道運行對萬物是有利而無害的,聖人的道是去給予而不是跟人爭。

3. 《老子》二則 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意思是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聖明。

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

堅持而行的人就是有誌。 占有而不喪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知人者智。 註: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這是凡人的普通知識。

自知者明。

註: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勝人者有力。

註:能夠勝過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勝己者強。

註:能克復其私謂勝己,故能克復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強的人。 知足者富。

註:能明白真理,滿足不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強行者有誌。

註:能夠自強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誌氣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註:沒有失去那個地方的(本來面目止善之地)這種人就可長久了。 死而不亡者壽。

註:人之假體色身沒有了,但是他的名譽永留人間,性靈歸根,超 生了死,此謂之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八十壹章) 意思是真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真實。有德的人不用言語來辯解,會用言語辯解的就不是有德的人。

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廣博,自認廣博的人不是智者。聖人沒有私心,盡力的幫助人而自己也更充足,盡力的給別人而自己也更富有。

天道運行對萬物是有利而無害的,聖人的道是去給予而不是跟人爭。

4. 求 老子 故事兩則

關於老子出生的傳說,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壹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遊飄下壹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壹個男孩。這男孩壹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壹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壹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老子為道教教主。當時三位教主***立封神榜,後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壹場大戰,酣戰中,老子把青牛壹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壹推,只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少頃,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三個道人,俱各霞光萬道、鶴發童顏,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混戰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壹氣化三清”的故事。後人有詩贊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壹統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5. 《莊子》兩則的譯文

莊子釣於濮水》 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譯文: 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壹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願活著在爛泥裏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妳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壹種鳥,它的名字叫,妳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壹只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

現在妳也想用妳的梁國來‘嚇’我吧?”。

6. 老子寫的文言文和譯文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

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於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無的,但它的作用卻似乎無窮無盡。

它是那樣的幽深莫測,像是壹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於塵俗。

它無形無跡呵,像是很不確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麽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於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

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於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譯文: 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去強求壹種非其不可的狀況維持,所以能夠長久。

因此,聖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壹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

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裏如壹,公***關系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它很少患過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

鋒芒畢露,難以長久。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

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準則。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譯文 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統壹,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壹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於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中,能像雌母壹樣嗎?明於道而"發光"行進於壹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生它,養它,生了它並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麽並不執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權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於道的"玄德"。

7. 《老子》 兩則 天長地久

老子曰: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長久。 所以聖人不為人先,即不與人爭利。

就是因為沒有私欲,才能成為聖人,以退為進,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無為”,即無為而治,使民不爭,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誌,強其骨。

則返璞歸真,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聲名和生命相比哪壹樣更為重要?生命和財富比起來哪壹樣更為珍貴?獲取和舍卻相比,哪壹個更要緊?過分的貪圖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所以說,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避免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8. 《老子》 兩則 天長地久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長久。 所以聖人不為人先,即不與人爭利。就是因為沒有私欲,才能成為聖人,以退為進,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無為”,即無為而治,使民不爭,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誌,強其骨。則返璞歸真,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壹樣更為重要?生命和財富比起來哪壹樣更為珍貴?

獲取和舍卻相比,哪壹個更要緊?過分的貪圖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所以說,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避免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