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溪、申脈: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肢體活動困難及精神神誌等病患。
臨泣、外關:多用於耳鳴、耳聾、眼病、腿腫、偏頭痛、高血壓等癥。
列缺、照海:多用於言語不利、咽喉炎癥和更年期綜合征,其指導思想是《內經》。
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主要功效:可緩解胸悶、嗓子幹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癥狀,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裏有津液出現,壹定要咽到肚子裏去。壹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裏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還能治肩周炎,該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腫痛,配腎腧、關元、三陰交,還可以主治月經不調。
申脈穴--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適用人群:寒性體質;中老年朋友;經常傷風感冒、腹瀉、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
等癥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平時我們可以用艾條熏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灸的時候,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壹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起,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秋冬交替的季節,溫差變化很大,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建議大家買壹些艾條回去,灸壹灸申脈穴,既可預防流感,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人更應經常地灸壹灸此穴,熏灸時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體陽氣升發祛除風寒的表現
內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之功。
適用人群: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煩躁、緊張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臟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打嗝、手心發熱、肘臂疼痛、腋下紅腫等癥狀;主治孕吐、暈車、腹瀉。對治療心臟病、肺臟疾病、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內關穴治打嗝靈驗。
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壹。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傷、關節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酸痛等癥狀。
治療急性腰扭傷,耳朵堵得慌。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師
列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壹,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適用人群:頭部、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主治落枕、偏頭痛、口歪眼斜、對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輔助療效。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後溪穴--統治壹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後溪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之壹,通於督脈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婦。
主要功效: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壹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壹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壹種輕微的酸痛。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壹下,
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的第壹溫陽大穴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壹,通於沖脈。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之功。
適用人群:有痛經的女性,經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痛經癥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癥有輔助功效。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我壹般把公孫穴看做壹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壹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壹點,就是屬於妳自己的公孫穴了。
使用公孫穴時,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條熏灸此穴,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皮膚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後再接著熏灸。反復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
公孫穴堪稱我們腳下的第壹溫陽大穴,只此壹個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們需要去醫院吃藥打針之苦。平時只要我們對公孫穴多多關註,必定能養足自己的後天之本。
臨泣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道之壹。位於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四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適用人群:濕熱體質者;中老年人;喜歡足療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療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等癥。口苦咽幹,我給他開了小柴胡湯,並告訴他每天睡覺前點揉足臨泣穴三五分鐘。
臨泣穴不僅有治病的效果,還有診斷的功能。平時點按足臨泣穴,
如果感覺疼痛,就要註意壹下膽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癥。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後口苦咽幹,這是典型的少陽病,體內有熱,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瀉肝膽之氣以降逆。如果有氣喘的人,這個穴位還有定喘的功效。在臨床上使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點按足臨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醫療效果。
陰蹺穴在人體的前陰與後陰之間的凹陷處(這個部位也叫會陰穴,如下圖)。這個穴位與我們頭頂上的百會穴(如下圖)是壹條直線上的,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它統攝著真氣在全身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所以說,陰蹺穴發生作用,連帶陰蹺脈,在腳跟壹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真人呼吸以踵\\\\\\\"這句話其實是借腳跟來暗講陰蹺穴的。
陰蹺穴如何保養呢?實際上,激發陰蹺穴最大潛能的方法就在靜坐的時候。
靜坐的姿勢,是所有的門派***同的,道家、佛家,都是壹樣。靜坐的方法是先找壹個相對安靜的房間,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都可以,然後下面墊壹個坐墊,可以保證身體不後仰;百會(頭頂)、頸椎、尾椎成壹條直線,可以調整頭的角度,體會壹下全身放松的感覺。打個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紮得很長,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
紮壹下,這樣的松緊度就是整個身體略微往上擡壹下,再往回收壹點的那個狀態,這樣我們就坐好了。
就這樣每天靜坐15~20分鐘,不要追求身體的反應,壹切順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氣充裕以後,就會感覺腰間像有個暖水袋捂著壹樣,熱乎乎的,異常舒適。這時只要把這似有還無的壹物以意送入陰蹺穴即可。不要糾纏什麽腰間到陰蹺的路線,更不要琢磨路線的寬窄。人身原本就是處處貫通,並不存在什麽特定路線。只要壹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陰蹺,如同在山中壹叫,四處都有回聲。
當真氣已經灌註到妳的陰蹺穴時,會感覺像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像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只要陰蹺中感覺壹到,妳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穩穩地坐下去,陰蹺中的感覺自然會反射到全身。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內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此時只管靜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陽氣升起,這便是古人不傳六耳的種陽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