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木刻水印簡介

木刻水印簡介

在木刻上用墨水和顏料進行毛筆印刷,是我國漢族傳統木刻印刷方法之壹,主要用於創作中國傳統版畫和臨摹書畫等藝術作品,又稱“木刻水印版畫”。從唐代開始,中國雕版印刷幾乎完全使用水墨,文字和圖片都是黑色的。元代至元六年(1340),出現了朱墨的雙色疊印金剛經註。明代鄭德(1506 ~ 1521)以後,朱墨套印普及,出現了靛藍印和藍朱墨3色、藍黃朱墨4色、朱墨靛黃5色套印。清中葉,有六色本。主要思想是在書眉上加批註,行間加圓點,每種顏色代表壹個批註或評論。雕版的彩色套印是先在壹個版面上塗上幾種顏色,如花上塗上紅色,樹枝上塗上棕色和黃色,然後蓋上紙進行印刷。如萬歷年間紫瀾堂刻制的《天目對亭圖》、《程《墨苑》中的《居圖》以及萬歷年間刻制的《花史》、《石竹齋書畫譜》等。後來,它發展成幾個彩色板疊印。

大量臨摹中國書畫,印制年畫,大量使用木刻水印。木版年畫的著名產地有蘇州桃花塢、河北楊柳青(今天津)、山東威縣、四川綿竹等地,均始於明末,興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1723 ~ 1850)。桃花塢木版年畫風格細致;楊柳青年畫受歷代學院畫影響,畫風工整寫實;魏縣年畫的線條簡潔有力;綿竹年畫強調對稱和飽滿。木刻年畫有的是多色套印,有的只是用木刻印出線條的輪廓,然後手工上色,打開畫面。

木刻水印技術分為素描、雕刻和印刷三個過程。首先,根據原作設計,將原作復制在透明的聚酯片或賽璐珞片上,按照劃好的墨線輪廓,在鵝皮紙上準確描繪雕刻;然後貼在刨好的梨木板上或其他細紋板上,用不同的刀法雕刻出線條板、幹筆板或石版畫;最後,選取原作所用的材料和顏料,在雕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色,然後根據需要在宣紙、石蓮紙、棉麻紙或彩繪絲綢上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