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悅讀論語》之辯析“ 周公謂魯公曰”

《悅讀論語》之辯析“ 周公謂魯公曰”

我是趙永軍,這是我的“每天寫壹篇”文章、為自己賦能的第217篇。

《微子第十八篇》 第10篇: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壹人!”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武王得天下以後,把周公分封到魯國,周公為輔佐成王,未到魯國,就派兒子伯禽到魯國受封,伯禽就是魯公。

周公對自己的兒子魯公告誡以治國之法。周公說,君子不要怠慢他的親。“施”同“弛”,當放松講,表示怠慢。不要讓妳手下的大臣埋怨妳不用他們,“怨乎不以”的“以”當“用”字講。舊臣如果沒有犯大的錯誤,妳就不要遺棄他。不怠慢親族則眾人擁護;不使大臣怨乎不已則是能夠識人、用人,人盡其才;追隨妳得天下的那些人沒有大錯,妳不遺棄他,則人心穩定。

這和後世完全不壹樣。後來的帝王得天下以後就殺功臣、遠親舊。

不要對壹個人地於求全責備,雞蛋裏挑骨頭,吹毛求疵,用人千萬不能求全責備。人都有問題,要用他之所長,避他之所短。

這幾條訓誡之辭正是周公得賢人、治天下的法寶,可謂仁厚之至。統治者如能按此實行,自然人心歸向,天下泰平。這也是西周所以興盛的原因。

以上引用來自李裏《論語講義》。

南懷瑾先生註解——魯國開國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訴他的兒子魯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魯國),壹個領導的人,不管是個人作人,或者擴充到政治上,總之,為天下國家社會,要沒有私心,好處先不要想給自己的親信,要大公無私。這是第壹點。

不要使自己提拔起來的幹部怨乎不以,就是不使重要幹部心裏不以為然的怨懟,感到不過以他來擺位置、作傀儡,並不是真正要他做事。大臣如不以領導人的做法為然,又不好明說,就會變成屍位素餐,應付壹下上班,反正提意見也沒用,這樣就很危險,這是第二點。

再其次:“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這是說明中國古代文化的念舊精神,***同創業有功的人,這些故舊,到了年紀已大,應該退休時,雖然頭腦差些,沒有用了,但當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果他們沒有太重大的錯誤,不要隨便舍棄不用。

還有壹點最重要的,壹個做領導人的,不可要求幹部全部是才。人常常容易犯這種錯誤,希望幹部又能幹,又沒有缺點。

這是萬難做到的。還有壹個常犯的毛病,對於壹個能幹的幹部,任何事都交給他辦,結果常常使這個能幹的幹部受不了,因為他到底是人,不是鐵打的。這就是說無求備於人。再說,人都有長處,有缺點,不能要求每壹個人都是聖人,尤其是***同創業的幹部,又能為妳打天下,又能為妳守成,同時又是聖人,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交朋友,做領導人,不要對人責備求全。

這四點是周公吩咐他的兒子——魯國的國君,為領袖者的重要原則。上面講了許多人生態度與孔子對立的人,以及壹般逃隱之士。形成兩個目標完全不同的相對類型。因此就可以看出壹個道理:很多隱逸的人是被環境逼走的,這就關系到政治上作領導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