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歷史,沒有壹個國家或民族能夠脫離外界而孤立地存在,它必定要在與其他國家的不斷交流中生存和發展。當不同民族精神之河的洪流奔湧到壹起的時候,它們必將相互碰撞並不斷匯合。十九世紀末的中國社會正是處於這樣壹個中西文明沖撞交匯的特殊時期,不僅有西學東漸的浪潮,也有東學西漸的暗流。在這兩股潮流的碰撞中,翻譯始終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讓中國人放眼世界,讓西方人了解中國。但每當人們談起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譯壇,想到的只是嚴復、林紓這些致力於翻譯西學,向國人傳輸西方文明的譯界名人,而往往忽略了還有壹些竭力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清末民初,中國人之將漢籍譯成外文者,比較聞名的有辜鴻銘、張慶桐和蘇曼殊。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無疑是辜鴻銘。
作為我國近代少有的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學者、翻譯家,辜鴻銘傾畢生精力於闡揚傳播東方文化,在當時的國際上享有盛譽,西方人對他甚為推崇,尊之為東方文化的"聖哲"。但由於他的著譯多為英文且行事守舊狂放,因而國人對他亦或不甚了解,亦或心存偏見。事實上,他在我國翻譯史上的貢獻,特別是他把中國古籍經典譯成外文的成就,絕不亞於近代任何壹位翻譯家 ,理應在中國的翻譯史冊上留下壹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