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 qīng yǐn
2 概述分清飲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
3 《嬰童百問》卷八方之分清飲分清飲為方劑名,出自《嬰童百問》卷八方,即《楊氏家藏方》卷九方記載的萆薢分清飲的別名[1]。
3.1 分清飲的別名萆薢分清散[2]
3.2 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2]
3.3 制法
上藥為細末[2]。
3.4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錢,入鹽壹撚,水煎,食前溫服[2]。
3.5 功能主治《嬰童百問》卷八方之分清飲功能溫腎利濕,分清去濁[2]。主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漩如膏糊[2]。
3.6 方解方中萆薢利濕固下,分清別濁;配益智仁溫腎縮尿,止遺泄尿濁;烏藥溫腎寒,暖膀胱,化氣通淋,石菖蒲通竅化濁[2]。合之有溫腎化氣,分別清濁作用[2]。
4 《仁齋直指方論》卷十方之分清飲 4.1 分清飲的別名分清散、萆薢分清飲
4.2 處方益智仁1兩(醋浸),川萆薢1兩,石菖蒲(去毛)1兩,天臺烏藥1兩,白茯苓1兩,甘草4錢。
4.3 制法上為末。
4.4 功能主治《仁齋直指方論》卷十方之分清飲主治思慮過度,清濁相幹,小便白濁,白帶。
4.5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分清散(《普濟方》卷三二壹)、萆薢分清飲(《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壹)。
4.6 摘錄《仁齋直指方論》卷十
5 《胎產新書》卷四方之分清飲 5.1 處方川萆薢2錢,益智仁(去殼,鹽水炒)2錢,烏藥2錢,茯苓2錢,石菖蒲(去毛,炒)1錢,枳殼1錢,生甘草1錢。
5.2 功能主治《胎產新書》卷四方之分清飲主治下元虛損,精不能攝,小便白濁,時常流出清冷稠粘;或於小便後,來亦不多。
5.3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水煎,乘熱入鹽少許服。
5.4 摘錄《胎產新書》卷四
6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分清飲 6.1 處方芡實、茯苓、黃蠟。
6.2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女科切要》卷二方之分清飲主治小便濁。
6.4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每服100丸,淡鹽湯送下。
6.5 摘錄《女科切要》卷二
7 《簡明醫彀》卷四方之分清飲 7.1 處方益智8分,川萆薢(赤者)8分,石菖蒲8分,車前子8分,赤茯苓8分,豬苓8分,澤瀉8分,白術8分,枳殼8分,陳皮8分,升麻3分,甘草梢3分。
7.2 功能主治《簡明醫彀》卷四方之分清飲主治赤白濁。
7.3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加燈心,水半煎,酒半煎,空心服。
首帖,加麻黃8分,減升麻;如熱甚作痛,加炒黃柏2錢,煎成調青黛7分、滑石末2錢,去枳、陳、智;不通,加木通、淡竹葉、扁蓄、石韋等;變虛寒,加炮姜、肉桂3分;日久服涼藥過多,真元耗損,腎虛有寒,頻數無度,光彩如膏,益智、萆薢、菖蒲、烏藥、茯苓等分水煎,入鹽1分,空心服。
7.4 摘錄《簡明醫彀》卷四
8 《中醫婦科治療學》方之分清飲 8.1 組成茯苓2錢,澤瀉2錢,木通2錢,豬苓2錢,梔子2錢,枳殼1錢,茵陳3錢。
8.2 功效主治《中醫婦科治療學》方之分清飲功在清熱利濕。主治轉服熱盛。妊娠數月,小便短黃,繼則不通,小腹脹痛,面色微黃,心煩不安,舌質微紅,苔膩而黃,脈滑數。
8.3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9 《醫級》卷七方之分清飲 9.1 組成茯苓、澤瀉、米仁、豬苓、厚樸、枳殼、木通、梔子、車前。
9.2 功能主治《醫級》卷七方之分清飲主治小便癃閉及濕滯腫脹,不能受補。
10 《丹臺玉案》卷五方之分清飲 10.1 組成陳皮1錢5分,半夏1錢5分,白茯苓2錢,萆薢2錢,木通2錢,山梔仁1錢,澤瀉1錢。
10.2 功能主治《丹臺玉案》卷五方之分清飲主治內有濕痰濕火,小便赤白混濁。
10.3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加燈心30莖,水煎,空心服。
11 《保嬰撮要》卷八方之分清飲 11.1 組成益智仁3分,川萆薢3分,石菖蒲(鹽炒)3分,烏藥3分,茯苓3分,白芍藥3分。
11.2 功能主治《保嬰撮要》卷八方之分清飲主治小便余瀝,並赤白濁。
11.3 分清飲的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