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 cháo yáng
2 《中醫大辭典》·地朝陽地朝陽為中藥名,出自《雲南中草藥選》,為《雲南中草藥》記載的燈盞細辛之別名[1]。
2.1 地朝陽的別名地頂草、地朝陽、燈盞花[2]。
2.2 來源及產地菊科植物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 Mazz. 的全草[2]。分布西南地區及湖南、廣西[2]。
2.3 性味辛、微苦,溫[2]。
2.4 功能主治
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消積[2]。
1.治感冒頭痛、鼻塞,風濕痹痛,癱瘓,胃痛,小兒疳積,蛔蟲病,跌打損傷[2]。煎服:9~15g[2]。
2.搗敷治療瘡,骨髓炎,牙痛[2]。
2.5 化學成分本品含焦罌粟酸(Pyromeconic acid)、飛蓬苷(Erigeroside)[2]。
2.6 藥理作用飛蓬苷對狗具有擴張周圍血管的作用[2]。燈盞花乙素(黃芩素苷)能增加腦血流量,治療腦血管病後癱瘓有效[2]。
3 《中華本草》·地朝陽 3.1 拼音名Dì Zhāo Yánɡ
3.2 地朝陽的別名棉毛倒提壺、鬼馬石、倒提壺、野葵花、野煙、野葉子煙、挖耳子草
3.3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棉毛尼泊爾天名精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pesium nepalense Less. Var. Lanatum (Hook.f .et T. thoms .ex C. B. Clarke) Kitam.[C.cenuum L.var .lanatum Hokk. F. et C. B. Clarke]
3.4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3.5 原形態棉毛尼泊爾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綿毛,莖上尤密。莖直立,高50100cm,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狀長圓形,長920cm,寬46cm,基部楔狀收縮成具翅的葉柄,邊有不規則的鋸齒;中部葉向上漸小,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在莖和枝頂端單生,直徑1220mm,下垂;基部有數個條狀披針形壹等長的苞片,總苞盤狀,苞片4層,銳尖;花黃色,有時被稀疏柔毛,外圍的雌花筒狀,35齒裂,中央的兩性花有5個裂片。瘦果條形,長約5mm,有細縱條。
3.6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3.7 性狀性狀鑒別 全株被白色棉毛,莖上尤密。冠整葉卵形至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側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細鋸齒,齒端有腺體狀胼胝: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被疏柔毛;具葉柄。關狀花序十縮於莖、枝端。氣香,味微苦。
3.8 性味味苦;性寒
3.9 功能主治功在清熱解毒。主治痛腫瘡毒;疥瘡;膿皰瘡
3.10 地朝陽的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
3.11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