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風瀉簡介

風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風瀉的癥狀 5 風瀉的病因病機 6 風瀉的辨證治療 7 關於泄瀉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風瀉的穴位 2 治療風瀉的方劑 3 治療風瀉的中成藥 4 風瀉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風瀉 1 拼音

fēng xiè

2 英文參考

wind diarrhe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iarrhea due to windevil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風瀉(wind diarrhea[1])為病證名[2]。見《醫學入門》卷四。又稱風泄[2]。是指由風邪引起,兼有外感表證,以大便溏瀉或瀉下清水,頭脹,自汗,惡風為常見癥的泄瀉證候[1]。

風瀉可見於西醫的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3]。

4 風瀉的癥狀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

風瀉的主癥為惡風發熱,自汗頭汗,頭痛額疼,瀉下水谷或清水[4]。

5 風瀉的病因病機

外感風瀉由風邪入於腸胃而致[4]。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由春傷風,夏感濕,故其瀉暴”

《醫學入門》卷四:“風瀉,……要知四季脾受風溫,亦名飧瀉。”

6 風瀉的辨證治療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宜胃風湯。或瀉而風邪內縮,必汗之,宜桂枝麻黃湯。”

《醫學入門》卷四:“春古蒼防湯、蒼芍湯,夏二香散,秋神術散,冬不換金正氣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者胃風湯。”

風瀉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證者當散表,兼利小便[4]。可用柴胡防風湯調五苓散,幹葛防風湯調下六壹散,防葛湯調胃苓散等方[4]。

7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1][5])為病名[6]。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壹。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6],又稱下利(漢唐時期)[7]。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要表現的疾病[8]。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7]。泄瀉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7]。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9][10]。

泄瀉現常分為外感泄瀉、內傷泄瀉、久瀉等進行辨治,詳見泄瀉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