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朱文公指的是誰?

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朱文公指的是誰?

朱文恭簡介

朱,字“惠”,名“惠安”、“史文恭”。南宋高宗建言四年(公元1130)生於福建尤溪縣。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卒,享年71,葬於建陽縣黃坑鎮大林谷。朱文公生於福建,長於福建,死於福建。19歲進士,從教近50年。他專門研究和註釋經典、歷史、文學、講義,樹立唯心主義,成為理學大師。他強調道德,認為人應該放棄“私欲”,遵從“正義”,即外部世界的倫理程序。為了認清清理之地,他提出了“師事”說,從考察客觀事物、求知養性、博大精微、闡發孔孟之道、融匯科學成果等方面創立了薛敏(即諸子學)。他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元明清近700年,而且成為官方哲學,被視為正宗儒學,在14世紀以後成為東方文化的主流,在朝鮮和日本被視為國學,被視為主要的道德信條。近代朱學傳入歐美,對西方國家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朱(文公)被列入《千年名人錄》,並入選世界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朱,朱子家訓

君主所珍視的是仁。我看重的是忠誠。父親所珍視的是仁慈。孝順也是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兄弟的朋友才是妳看重的人。我哥哥所愛的人都是尊敬的。丈夫所珍視的是和諧。女人所愛的人是柔軟的。為人師表比講禮貌更貴,交朋友比相信更貴。見到長輩,要尊敬他們;看到年輕人,愛他們。我會尊重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雖然他們比我年輕;無良的人,雖然比我大,我也會敬而遠之。註意不要說別人的缺點,也不要誇自己的優點。以義報仇,以直訴,以所遇知足。人太小,容不得;壹個人有天大的錯誤,就要講道理說出來。不要因為小善而做,也不要因為小惡而做。人若有惡,必掩之;人若有善,必宣揚之。與世無仇,理家之法無私。不要自私損人,不要嫉妒人才。不要說生氣舉報抗命,也不要非禮勿視,損人不利己。不取不義之財,取之合理。詩書必讀,禮義必知。子子孫孫必有教,子仆必有慈。溫柔的人必不敬,逆境的人必扶。守我之分者,亦禮也;聽我號令者,天道也。人若能如此,天道也配。這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如果說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嘴巴,壹天離不開衣服,但是可以馬虎!(摘自《紫陽朱》)

君主所珍視的是“仁”,是對人民的珍視。當大臣可貴的是“忠”,對君主的忠誠和愛國。當壹個父親最珍貴的是“善良”和愛他的孩子。當兒子的珍貴的是“孝”,是對父母的孝心。當哥哥珍貴,就是“朋友”,愛弟弟。當弟弟的珍貴的是“尊重”和對哥哥的尊重。做丈夫的,珍貴的是“和”,是和妻子的和諧。妻子珍貴的是對丈夫的“溫柔”和溫順。服務老師要有禮貌,交朋友要講究信用。尊敬老人,熱愛孩子。我必須尊重壹個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他比我年輕。我必須遠離品行不良的人,即使他們比我年長。不要隨便說別人的缺點;不要吹噓自己的優點。對於有世仇的人,說實話,講道理去除。誠實正直地對待自責的人。無論妳是驕傲還是隨和,是艱難還是不利,都要心平氣和,不為所動。別人有小過錯,要寬容!如果別人犯了大錯,我們應該勸他,按道理幫他。不要因為是小好事就去做,也不要因為是小壞事就去做。別人做了壞事,要幫助他們改過,不要宣揚他們的惡行。別人做好事應該受到表揚。與人交往沒有個人恩怨,管理家務也沒有單獨的私法。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嫉妒有才華的人,嫉妒有能力的人。不要說對不講理的人生氣,不要違反正當的事情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接受不正當的財物,支持合理的。壹定要經常讀詩書,壹定要懂禮儀,懂正氣。子子孫孫要教育,童仆要可憐。我們必須尊重那些有道德有知識的人,我們必須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這些都是壹個男人應該知道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責任來達到“禮”的標準。這樣做也將完成世間萬物賦予我們的使命,符合“天命”原則。

中國家族文化的典範——朱家族法

國有法,家規。中國文化的特征是家族主義或宗法制度,家規是家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像中國所有的姓氏家族壹樣,全國各地的朱氏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法或家規來約束、教育和激勵族人。但自宋明以來,自《朱子家訓》和《白鹿原先生家訓》出版後,各朱氏家族紛紛轉載、背誦,官民也公開印發。這樣,朱的兩部家法就成了不僅影響壹個姓氏,而且影響整個中國家族的家族主義典範。

朱文公大師

朱,老人名惠安、雲谷,是滄州人,外號紫陽。中國是南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詩人。

朱,祖籍安徽婺源(今江西),南宋建炎四年(1130),福建南澗府尤溪(今南平)人,正安道教。他的父親朱嵩是朝鮮的官員,因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逐出朝廷。紹興七年,Xi隨父遷居建陽。紹興十三年,父親病逝後,他遵照父親的遺願,前往崇安,跟隨父親的好友劉綿之等名士求學。朱既勤奮又有抱負。劉綿之很喜歡他,把女兒許配給朱為妻。紹興十七年,朱18歲,建州鄉人貢。65,438+09歲時,在王佐榜第五名中排名第90位的秀才,被授予秀才背景。22歲時被授予任泉同安縣主簿左狄公郎,從此步入仕途。紹興二十八年,朱在同安任職期滿,回到武夷山五裏府,在母親處講學。此後的23年間,朱兩次應邀到臨安(杭州)為朝廷講學,三年在長沙訪,第二年在夏與陸九淵進行學術論爭,都是在崇安從事講學和寫作活動。惜春第五年秋天,他奉命到江西了解南康軍的情況。兩年後升任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商,九月任職。因得罪權貴而回鄉,繼續著書立說,教導弟子,創辦武夷精舍。直到邵熙元年,才重新使用,改漳州為州。四年冬,邵熙得潭州(今長沙)。不久,他被招入朝廷,任侍郎兼講師。後來因為觸犯了權臣韓陀,被罷官回鄉。這年年底,他建了竹林精舍(後改為滄州精舍和考亭書院),使許多學者受益,形成考亭學派。此後,他在南方創辦和恢復了白鹿洞、嶽麓、武夷等27所書院,為社會培養了數萬名學子,為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慶元二年,理學被痛斥為“偽學”領袖,後升級為“反黨”,受到迫害,幾次不得不外出避難。慶元六年,朱死於憂郁癥,享年71歲。死後葬於福建省建陽縣黃坑九峰山大林谷。

朱從政僅七八年,其余40年寫作並在福建各地講學。他留下了《論語註》、《孟子註》、《大學章句》、《中庸》等64部著作,330余卷,17萬余字,在經學、史學、文學、音樂、自然科學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繼承和發展了程顥、程頤學說,是理學的壹部力作。其學術成就“至廣大,至精微,至萬代”,被譽為繼孔孟之後最有影響的壹代宗師,三代之後的孔子,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

朱的學說在生前雖未受到重視,但在三年(1227)恢復了他的聲譽。先追授中醫大夫、館學士,後加總論大夫,使其為信主,後改徽主,不久謚號齊主,賜“文”,故稱文公或朱。此後,元、明、清三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朱學說,並將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清康熙帝命熊賜履、李光地等人編《朱子全集》,並親筆作序說:“前王之法不可得,先生之道(指朱)不可得……”康熙帝非常自覺地把朱成理學作為治理天下的統治思想。朱被列為“十大哲學家之二”。朱的學說不僅對中國元明清以來的700多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世界上的壹些國家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目前,朱理論的研究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1987齋藤優子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中國廈門召開。1990年7月,在中國福州和武夷山召開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來自中國海峽、法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60多位學者專家將齊聚壹堂。他們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圍繞朱研究和學術思想的歷史地位、世界影響和當代價值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做出了新的估計,譜寫了國際朱研究的新篇章。廣東省朱思想研究會成立1991。1993初夏,朱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大學召開。來自美、馬、韓、省市、港等地區的學者和朱後裔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精彩、生動,取得了圓滿成功。1994年4月,中國朱研究會成立,進壹步在海內外宣傳朱思想。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先後開展了朱的理學活動,日本和韓國也建立了朱的研究機構。日本政府還為此專門撥款,組織國內著名齋藤優子學者編纂了10卷的《齋藤優子學全集》,對齋藤優子學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除了日本,美國、英國、西德、法國、獨聯體和東南亞近年來也非常重視對齋藤優子的研究。1984年,美國在夏威夷召開了第壹次朱研究國際會議。這個專門討論壹個學者思想的會議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哈佛大學著名學者陳永傑教授專程到福建考察朱遺體。目前,全球範圍內對朱思想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這項活動的開展必將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發展,也將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