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書,古時稱“通書”,清乾隆時為避弘歷名諱,更名為 “時憲書”。封建王朝時代,由於它是由皇帝委任京城欽天監頒布的,所以又稱“皇歷”。我國遠在古代就設有專掌觀察天象、推算歷法的官職。秦漢有太史令,唐代設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監,明清改名為欽天監。明代二年至七年(1629年——1634年)在徐光啟等統領下的“歷局”組聘專業人士編纂了《崇禎歷書》。清初,傳教士又將《崇禎歷書》略作整理進呈給清帝,改書名為《西洋歷法新書》,在其後相當長壹段時間內,它壹直成為當時天文學家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主要著作,對我國天文學發展影響很大。
在歐洲,則是由教皇頒布歷書,目前使用的公歷是1582年羅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儒略歷修改之後,由各地印刷所印行的。
舊時,每年十月初壹日欽天監頒次年歷書。《燕京歲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也有負箱唱賣者。 皇歷即憲書,亦稱通書。清末到民國時期,市面上販賣所謂大本新皇歷,上面印著《大清光緒某年欽頒時憲書》、《中華民國全序通書》。通書扉頁上刊印當朝帝後生辰忌日,日歷以外的部分謂之序,有的序多於正文。甚至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統統附上。民國以後,有當代偉人像,文明結婚儀式圖等。日歷部分的表頭上有火車表(僅站名順序)和諸神、佛聖誕日期表。日歷以陰歷為單位。人們買來這本通書後,首先用朱筆在封面上寫上:燈下無忌,夜觀大吉。這種通書在中國大陸地區壹直由官方發行到1949年,之後終止。但是在港澳臺地區仍有私人出版發行。
我國最早的歷書是裝裱成軸,用毛筆書寫,敦煌出土文獻中即有幾種歷書的抄本,目前已知到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歷書出現了。歷書發展演變至今,遠不能與昔日的歷書相提並論,它以完全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就其種類而言,就有年歷、月歷、日歷、農歷、懷歷、臺歷、掛歷、萬年歷等多種;隨著社會信息、科技文化不斷進步,其內容更是無所不涉,豐富多彩;設計形式不僅多樣化,且更富有文化藝術氣息,帶有名人書法、詩畫的歷書、年歷品種,往往就是壹件收藏品,因此時下重視收藏各類歷書、年歷的人愈來愈多。 歷書壹年壹個樣,各類品種無不打有當年社會歷史的烙印。如筆者所藏的這本於1975年出版的《東方紅》歷書(見圖),就帶有當時“特殊年代”的特征。該歷書規格為22.5厘米×16.3厘米,全冊236頁,封面上是壹幅由陜西省美術創作組創作的年畫——《延安兒女心向毛主席》;封二是中華人民***和國地圖;封面裏頁印著毛主席像;首頁印有“壹九七五年歷書”、《東方紅》歌曲和光芒四射的紅太陽、天安門、三面紅旗、工廠和稻穗組成的標誌性圖案;封三印著世界地圖;封底是壹幅戶縣農民畫。全書辟設有“團結起來爭取更大勝利”、“全國遍開大寨花”、“祖國建設新面貌”、“用社會主義思想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知識青年在廣闊天地”、“科學種田科學實驗”等15個欄目,計228篇大小文章。月日、節氣、出生年份對照、各地氣象變化等表樣編排在前20頁上部;歷書後半部還附有《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公市制度量衡簡表》和圖照片等。當時沒有任何宣傳廣告,僅介紹了壹些當時“農村版圖書”及其目錄。該本歷書,由農業、人民衛生、科學、人民美術、農村讀物等出版社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並由新華通訊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圖片社、人民、解放軍等畫報社、體育報社、《華北民兵》、《地理知識》等編輯部以及廣東、廣西人民出版社等11家機構參與協作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