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人最早在南海活動的歷史根源

中國人最早在南海活動的歷史根源

南海名稱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誌》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僥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誌》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禦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

“漲海”之稱壹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幹陁國在南海洲上”(幹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只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壹樣。

《瓊州府誌》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註《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誌》:“州東接大洲洋,有千裏石塘、萬裏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誌》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裏長沙……”;《瓊州府誌》:“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壹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裏,南北千裏,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甕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壹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首現地圖

1973年12月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古地圖,被歷史學家譚其驤命名為《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又稱《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簡稱《地形圖》,這地圖畫在長寬各96厘米的正方形絹上,根據與該圖同時出土的壹件木牘上 “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樣,可知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圖時間當在2100年之前。《地形圖》是現存最早標繪南海的地圖。《地形圖》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從全圖看,主要區域繪制精確細致,其他部分則精度下降。從主區向上往南直到南海,這是西漢諸侯南越(南粵)王的轄區。這部分圖的比例尺變小,繪圖精度顯著下降,圖上畫有河流,海岸線象征性地畫為半月形曲線。不管怎樣,2100多年前中國的地圖上就已經出現了南海 。到了唐代,中國古代航海家在“南海”這壹地理概念外,又增加壹個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陸南部海域,還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應該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國本土為基準,以中國本土為觀察中心點,其地理坐標中心是中國,它們都是中國古代航海家——舟師命名的。

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代史料更是將“千裏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範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