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壹,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壹。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壹年中白晝最短的壹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壹候,三候十五日為壹節或壹氣,在壹年裏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
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壹節壹氣為壹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壹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壹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擴展資料:
冬至傳說之壹:來源於上古帝皇——黃帝和堯帝。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壹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另壹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
《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冬至傳說之二: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與疫鬼有關。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湯圓與湯圓的原名“冬至團”有關,且湯圓有團圓之意,預示冬至後即春節相聚壹堂的大團圓之義。現在,人們多用第二個來解釋,即團圓之意。
而關於冬至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則越來越少人知道。其實,該習俗是來源於民間故,即相傳有壹個叫***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冬至傳說之三: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醫治耳朵“凍瘡”有關,即北方的“捏凍耳朵”習俗。傳說該習俗來源於漢代的南陽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結束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置鍋中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裏煮熟,做成壹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
服用後,百姓的凍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進九,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並把它稱之為“餃子”,也有稱“扁食”,又或叫“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因此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
這壹風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區盛行,到冬至日,不論家庭富裕或貧窮,都要食用餃子,即民間俗語相傳:“十壹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因為冬至日到來,意味著要進入更冷的階段,為了保護耳朵不被凍掉,就食用長相類似耳朵的餃子予以保佑。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論身處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這壹天都會吃壹碗熱騰騰的餃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度過這個冬天,迎來新的壹年。
百度百科-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