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各種的法律思想

中國古代各種的法律思想

儒家學派建立在西周禮法基礎上,以崇古尊君為中心思想.崇古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儒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誌》:"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壹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壹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壹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的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壹。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壹是孟子出子思壹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壹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誌》載:"武帝末,魯***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壹重經典模式,便是"我註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註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壹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壹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註我",借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壹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壹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壹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註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在壹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廣泛意義上的新儒家有:第壹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賀麟、張君勱、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杜維明、劉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現,但還未經學術界定論。從那時到現在的80多年中,以此為誌業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的***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壹(另壹是馬克思主義派,壹是自由主義的西化派)。

現代新儒家有"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預言二十壹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後,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

儒家的特征――

其壹、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壹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註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道家學派中心思想:清靜,不要作為,任憑事物自然發展。這樣做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柔弱的,會馬上傾覆,可是實際上不但不會傾覆,反而更為堅強,因為它的發展是辯證的,極弱即是極強,後退即是前進,酒杯太滿了必定溢出來,月亮太圓時必定缺下去。主張不要進取,只要耐心,不作為就是有作為,自然演進就是納入規律。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漢書·藝文誌》雲: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創始人老子死後,道家主要沿兩條路線繼續發展,壹條是"無為主義"的政治學,盛行於戰國和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派,這派主張"無為而治",另壹條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學,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老莊學派。道家思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

老子思想的源流脈絡,不很清晰,古文獻缺乏,地下考古也沒有發現證據。但從老子所從事的工作,從《道德經》、從莊子等人的文獻中透露出的情況看,道的思想並非始於老子。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這個收藏室,相當於現代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珍寶館的綜合。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書籍、史官記載、珍寶物品,還有壹百多大小諸侯國的歷史文字、上古遺書,各國的供奉,記載了各氏族淵源,夏商遺民遺物,我們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這裏。老子在這裏,接觸到了大量的當時和上古的遺書,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礎。

華夏文明肇始於伏羲,興盛於黃帝,那時的文化,勉強說,是壹種巫史的文化,產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還有陰陽術、神仙術等。禮的思想,最初也是產生於對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對混沌的古文化鑿開了七竅,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突破。孔子繼承了周禮,並用仁的思想予以闡發傳播,老子闡述了道的思想。我認為,老子參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的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這都是較早時期的。特別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啟發後,才寫出了《道德經》,具體的例子就不說了.

墨家思想的核心:博愛與和平。墨家――先秦學派之壹,創始人墨翟,世稱墨子,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來。

《漢書·藝文誌·諸子略》中說:"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清廟之守",意思是管理廟中事物,演習郊祀或其他祭祀禮儀。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廟之守"。 據說他的傳人史角居於魯國,墨子曾前往學習。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 陸賈《新語·思務》)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壹面旗幟,在戰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註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

法家思想的核心: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威,法律是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認為社會是退化的,最好的永遠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不如過去,未來不如現在,所以必須事事以古為法,至少也要保持現狀。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貴尊榮,看得都像天際的浮雲,絕不追求,也不跟人競爭,如果有人競爭,他們就立刻退讓,使對方在沒有對象之下自行崩潰。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壹個苦行僧,無條件為他人分憂,在人類未能全部快樂之前,他們不單獨快樂。法家思想是壹種統禦術,認為崇古是壹種罪惡,最好的時代不是過去,而是現在。只有君主嚴厲的實行法治,才能發揮國家的功能,完成秩序與和平。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壹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壹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壹,與其它諸子壹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