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民族音樂《念殘》,《陽關三疊》,《流水》的創作背景?

中國民族音樂《念殘》,《陽關三疊》,《流水》的創作背景?

念殘 不清楚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壹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壹。也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這首樂曲產生於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目前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壹首琴歌改編而成。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目前流行的曲譜原載於明代《發明琴譜》(1530),後經改編載錄於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新中國成立後,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

簡介

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曲有壹定的聯系。這首樂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僅是由於短短四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沈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情意綿綿、真切動人。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裏唱陽關”等。而且有些詩人同王維生活的年代相距近壹個世紀,可見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況。

評價

清《欽定詞譜·卷壹·陽關曲》:按,此亦七言絕句,唐人為送行之歌,三疊,非歌法也。蘇軾論三疊歌法雲: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壹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雲得古本陽關,其聲宛轉淒斷,不類向之所聞。每句皆再唱,而第壹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讀樂天對酒詩雲:相逢且募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註雲:第四聲,勸君更盡壹杯酒,以此驗之。若壹句再疊,則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聲,則第壹句不疊審矣。 查元《陽春白雪集》,有大石調《陽關三疊》詞雲:渭城朝雨,壹霎挹輕塵。更灑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縷柳色新。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休煩惱,勸君更盡壹杯酒,人生會少,自古富貴功名有定分。莫遣容儀瘦損。休煩惱,勸君更盡壹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與蘇軾論吻合,並附錄之。

流水

譜本:也是最早見於朱權的《神奇秘譜》。但是現時彈《流水》的都是用的張孔山的《流水》。張孔山的《流水》,僅見於壹個刻本的《天聞閣琴譜》(1867),但是四川華陽顧玉成(1808壹1876)所傳的張孔山《流水》傳鈔本卻不很同。1850左右張孔山傳於武漢的譜本又不同。 曲情:朱權序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壹曲,初誌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誌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雲:'……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謹按:《高山》、《流水》兩曲從明初以來,又有演變,朱權(神奇秘譜》寫在前半部稱為《太古神品》的壹類中,《高山》短些,《流水》長些,都不分段,證明他是暗示他所輯的是唐代的曲譜,指法也確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跡。在明中葉徽藩的《風宣玄品》中(1539),這兩曲依然前短後長不分段,但指法改動了。到明中葉以後,楊表正《琴譜真傳》(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註詞),這時在宮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據《藏春塢琴譜》1620),都和朱權所說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楊表正譜距離只有十五年,在同壹地點南京出版的楊掄《伯牙心法》(1600)卻把《高山》變成六段了。到了尹曄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萬歷間約1600左右就已有名於琴壇)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從此以後,所有清代各譜的《高山》都是八段。 從楊表正時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張孔山的《流水》中,卻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壹段,成為九段(參看《高山》條)。所加的壹段,即張譜的第六段,是用所謂"七十二滾拂"的技巧盡情模擬泉滴水流的聲音的。《天聞閣譜》專為這些滾拂和滾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費解。張自己在《天聞閣譜》中寫了壹篇小識說:"余幼師琴於馮彤雲先生,手授口傳。所習各操尚易精熟,獨此曲最難。且諸譜所收《流水》雖然各別,其實大同小異,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懸絕。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們還沒有馮彤雲的材料,但可以從此看出張孔山《流水》必另有傳本。顧玉成本對於這壹段用的是傳統的滾拂另加旁註,反而不十分費解。顧氏譜在模擬水流裏的旋律性較強,《天聞閣譜》模擬水聲較切。